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徐旭东:让我们的文明古国成为科学思想的发源地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4:22:56
...

3月8日上午9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几位CPPCC成员在会上发言。湖北省致公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发表了题为《让我们的古代文明成为科学思想的源头》的讲话。

徐旭东:

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通常基于重大科学发现。这条规则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人类进入电子时代后形成的。如果中国要领导未来的新技术革命,它应该努力成为科学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中国有“四大发明”,但当时的技术进步基本上不需要科学。科学揭示事物的原理、本质和规律,而技术发展设备、工具和技术。19世纪我们的古代文明在技术上落后于西方,主要是因为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而不是中国。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但他们没有研究磁力的本质,也没有意识到磁场中的运动可以产生电能。中国人已经描述了石油的燃烧,但是他们还没有调查石油的成分,不可能分馏汽油和柴油并发明内燃机。如今,中国每年的专利申请数量居世界第一,但重大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仍然很少。对此我有几点意见和建议。

首先,中国科学正在获得动力。科学研究需要人才、资金和基础,受到综合国力和文化传统的制约。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东方文明,要发展现代科学,必须长期积累和改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正处于从学习和跟踪到创新和引领的转变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创新的信心。日本于1868年开始学习欧美科学技术,推动工业化,并于1949年首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花了80年。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进程只能从战争结束的1949年开始,至今已有65年。

第二,科学精神至关重要。科学精神是培养杰出科学家和产生重大科学发现的土壤。如果一个国家缺乏这种精神,就很难结出科学思想和发明的果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理性、求真和创新。当这种精神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时,它将滋养整个国家,远远超出科学领域。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科学家也更有可能形成追求真理的价值观和独立果断的个性。学校教育是培养和传承这种精神的重要载体。教育改革不仅是培养大批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培养科学硕士的需要。

第三,创新是更高的目标。目前,我国科学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开拓新领域、提出新概念和发现新原理的原创性创新。这种创新是最根本的创新,是一个国家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贡献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种国家科学基金、人才项目和学术荣誉应该倾向于原创。原创性应被视为比出版物的影响和研究的积累程度更高的评价依据。应该鼓励年轻科学家探索新领域,提出新问题,作为他们科学生涯的开始,并坚持不懈地寻求实质性突破。

第四,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适用于技术而不适用于科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与开发密切相关,但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创造性活动(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的“应用科学”一词与“技术”重叠,不属于本文中“科学”一词的范围)。“两皮”问题主要是指技术研发与生产实践之间的问题,不应被引入科学发现与生产实践之间的问题。如果技术成果只停留在论文或专利上,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所有的科学思想和发现都应该立即产生生产力,这是不可逆转的,否则就会被斥之为“两张皮”。无论是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波理论还是质量能量方程,他们的发现者都不知道这些理论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然而,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空间技术就无法发展。没有电磁波理论,就不可能发展无线通信。没有质量能量方程,人类就不可能发展核能。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的产学研体系主要适用于技术研发。将科学研究纳入这一体系将阻碍中国成为一个科学强国。

第五,加强资金管理,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在科技领域,出现了资金使用不当的情况,但这不是投资失误,而是管理跟不上时代的失误。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问题。因此,不能认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存在过度投资。资金投入是一种永久的驱动力,任何其他措施都无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