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追记夏培肃院士:英雄辈出行业的无名先驱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4:54:28
...

追记夏培肃院士:英雄辈出行业的无名先驱

1948年冬天,在英国爱丁堡大学

追记夏培肃院士:英雄辈出行业的无名先驱

2006年,北京大学外

9月2日,初秋的一场大雨中,夏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向这位被称为“中国电脑之母”的老人告别。

“在中国的风俗中保持一个美丽的形象,计算和记住方的灵魂”。有些人用这两个词来表达他们的想法。

8月27日晚,91岁高龄的夏院士逝世。夏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的讣告中说:“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教育家,我国计算机研究的先驱,我国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表达非常准确,夏先生可以承受得起这样的尊重."联想集团前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朱说。

在男性主导的电脑领域,夏虽然是个女人,但仍被视为“先生”。这种地址真的很少见。

中国第一台自主开发的计算机的创始人

夏先生一直保持低调,她几乎没有什么信息和照片。

1947年,他去英国留学。他于1950年获得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1年秋,夏先生回到中国。

“一个人的一生中,往往会有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来改变他的命运。对我来说,这个重要的转折点发生在1952年的一个晚上——我第一次采访华教授的时候。”这是夏先生回忆他在计算机领域的经历时所说的话。正是这个转折点使她成为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先驱。

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教授提出在中国发展电子计算机,夏积极响应。1953年初,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研究团队成立,只有三名成员:闵乃达,夏,王。当时,中国还没有一本描述电子计算机原理的书。他们在英文期刊上一点一点地查找,逐字逐句地抄写,并想出他们的发展思路。

由于机构的改组和人员的变动,到1958年,夏是最早的三人组中唯一坚持下来的一个。1960年,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电脑”成功设计并试制成功。这台电脑让中国人民兴奋不已。

但夏先生完成了整机的总体功能设计、逻辑设计、工程设计、部分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案设计。当时也是夏先生提出并领导设计采用了先进的磁芯存储器。这台60平方米的电子管数字计算机有1024个字的磁芯存储器,可以连续工作20小时。

之后,107电脑被安装在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这是中国大学的第一台电脑。除了为教学服务,107计算机还接受其他单元的计算任务,包括潮汐预测计算、原子核反应堆辐射能分布计算等。

夏先生培养了一大批计算机科学人才

“首先,他为中国的计算机行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次,他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人才。这是夏先生最突出的两个成就朱教授这样评价对他尊敬的夏先生。

当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心,包括开发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的任务。夏先生带领刚从美国回来的、朱、三位“外国医生”组成强大的科研团队参与研发。本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曙光和龙芯未来的研发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和朱应夏先生的邀请回到了算计之中。

朱后来担任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和联想1800/6800超级计算机的总设计师,组织和指导了国家863计划的6种大规模并行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的开发。

李国杰后来担任国家智能计算机研发中心主任和中国科学院院长。他领导中国科学院和曙光公司发展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开发龙芯高性能通用*处理器芯片。他于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夏先生还参与了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当时,在清华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合作下,该研究所举办了四次为期一至两年的培训班。培训课程选择了700多名来自不同学院和大学的数学、物理和其他专业的人员来培训计算技术专业人员。夏先生是企业领导,也是历届计算机培训班的主要老师。他编写了关于“电子计算机原理”的讲义,这是我国这一领域的第一份讲义。许多受训者后来成为我国计算机行业的领导者。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也是由夏先生创办的。

据中科院统计,夏先生培养了60多名研究生,其中2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3人获中国青年科学技术奖,多人取得了显著成绩。

它提倡高性能计算和自主芯片的发展。

“60年代中期,夏先生解决了大型计算机高速信号传输中的波形失真问题。她有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大量的实验。”唐志民,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师从夏先生,考入计算研究所。他记得夏风把这件事当作笑话讲过。“*”期间,夏先生受到打击,有一段时间不能直接从事科学研究。当时正在处理1025机问题的同事遇到了这个问题,偷偷跑来问夏先生。

“她还为后来她负责设计和开发的几台高性能计算机制定了具体的电路工程设计规范。”唐志民解释说,计算机专业人员不了解电路引起的信号传输问题,夏博士的博士论文研究非线性电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夏负责开发了五个计算机系统,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她还是国家攀登计划B“高性能计算机中一些关键问题的基础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时,她提出了高速互连网络的想法,该网络可以互连数万或更多的处理器。

“她最想做的是让中国的计算机赶上世界先进水平。”朱教授说。他认为夏先生为此进行了多方面的创新。

夏先生多次以书面形式向有关部门建议:“中国应该进行高性能处理器芯片的设计,并建议国家大力支持通用处理器芯片及其产业的发展,否则,在高性能计算技术领域,中国将永远处于他人的控制之下。”早在20世纪80年代,她就成功设计并试制了高速算术逻辑元件芯片。在20世纪90年代,她还负责设计和试生产两个高速算术单元元件芯片。

除了科研和人才培养之外,夏先生还创办了在中国计算机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计算机学报》和在国外出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报》并担任主编。《英汉计算机词典》是一部计算机工具书,也是夏先生与他人合作编写的。

这些不是夏先生的追求。

窈窕,甚至到了老年,这是许多人对夏风的记忆。

"这与她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有关。"在唐智民的印象中,夏先生对每个人都很冷静,但在学业上却一丝不苟地指导学生。

她的一名学生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根据夏老师的要求,她的论文在8个月里被修改了26次。夏对论文的学术内容、篇章安排、用词造句、标点符号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推敲和修改。

参与计算的许多人都知道夏先生的一个学术原则——除非学生的论文有实质性的内容,否则他们不会同意在论文上签名。然而,她的门徒总是非常小心,不在他们的文章中提到他们的导师。

从唐智民到计算大师,夏先生不仅为他推荐文学书籍,还为他指明了研究方向。他建议,如果硕士是只读的,他可以做工程项目,如机载计算机。如果你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你应该进一步确定你的研究方向,阅读更多的高级文件。

"夏先生总是在思考,思考得非常积极."唐志敏说:“她对国际形势很了解,对技术发展非常敏感,不墨守成规。”

20世纪90年代末,夏先生已年过70。尽管她没有领导更多的项目,她继续她的研究——量子计算机。夏先生的丈夫杨黎明院士是一位理论物理学家。这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讨论。

“她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前沿话题。她写了一篇量子计算概述,从计算机研究者的角度来看量子计算机。这非常简单,非量子物理专业的计算机专业人员也能理解。它非常有价值。”唐智民经常去看她,听夏风介绍自己的奇思妙想。“她经常说你们年轻人需要做项目,我能想到更高级的东西。”

70多岁的夏先生每天骑自行车去研究所工作。他几次被研究所“拦住”,然后才同意乘坐研究所派来的汽车。

夏先生活了这么久,很多人最近才知道这个奇怪的名字。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技术英雄的出现,这是一个对比。《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在网上搜索关于夏的报道和材料,但也很少。唐志民说:“这不是夏先生所追求的。”

(以上图片均由中国计算机联合会提供)(原标题:男性主导的计算机领域,“中国计算机之母”被誉为英雄行业的无名先锋“夏先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