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校权力金钱学术通吃:根源在逻辑错误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5:43:51
...

高校权力金钱学术通吃:根源在逻辑错误

高校科研的成就与问题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的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问题也比较突出。所呈现的情况是矛盾的,矛盾造成的混乱是多重的。具体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科技投入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突破了国内生产总值2%的门槛。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在引用数量上排名第四。其中,大学的贡献率在80%以上。尽管如此,我们显然还不是一个创新型国家,科技转化率低,成果对社会的影响小,高端论文出口国内市场的现象严重,论文在国际合作中的比重下降,等等。2013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7.57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05次。

第二,高校充满了争取科研项目和经费、发表论文和获奖的冲动,显示出活力。然而,与此同时,科学研究侧重于项目的建立,而轻视过程。资金使用沉重的物体,贬低人。因此,科研经费存在着严重的“流失和流失”现象。

第三,高等教育界提倡十年内专注学术研究,拓展内涵,利剑利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绩效量化评估和资源行政配置的倾向严重,导致寻租和官员寻租的增加。

今天有太多的学术诱惑,“官方”教授和“大”教授有太多的阶段要展示:团队领导、项目领导、评估专家、各种头衔、峰会论坛等等。“正式”教授是成为“大”教授的捷径。虽然“大师”的作品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但人们可以回头看:实验不是自己做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作品是名义上编辑的,学术讲座是空洞时髦的话。

上述成就与问题纠缠在一起的原因是权力、金钱和学习之间没有界限的“全才”现象。权力、金钱和学习是三个不同的东西,它们的操作规则也不同。权力遵循效率原则,下属服从上级,靠地位取胜。金钱遵循利润原则,价值规律在用利润取胜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学习遵循平等原则,尊重知识发现的优先性,以智慧取胜。然而,真正的“全才”是一种学术伤害,是对现代社会分工原则的极大破坏。

根源在于我们的学术逻辑错误。

当今高校的科研问题已不能仅靠资金解决,而是与学术体系有关。该体系的基础是一个逻辑思维问题,涉及科研定位、人才培养、评价方法、经费使用等。

首先,这是一个科学研究取向的逻辑问题。做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是通过发表论文和获得发现知识的权利来获得同行的认可,还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前者是学者的逻辑,而后者是国家的逻辑。我们用学者的逻辑代替国家的逻辑是错误的。撰写论文是大学科研的表象,而不是本质。这是教师的需要,而不是国家的需要。

其次,这是一个运用逻辑的问题。高校评人准确,用人不当,导致大量人才偏离学术发展轨道。目前,高校人才发展的潜规则是:各级领导重视和珍惜人才,所以他们“提拔”和重用人才成为“官员”。取而代之的是,有必要寻求其管理,因此人才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官方精神”。当然,人才还是要产生成果的,所以有必要成立一个研究小组来组建一个团队来完成任务。那些尚未成为“人才”的学者将有意无意地加入“*”教授的行列。最终,关教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提升为"大师",而他手下的一些人也成长为新的"人才"。几喜几悲导致江湖上诸多学术纷争,所以我们不得不开始“去行政化”。

第三,这是一个评价逻辑的问题。学术界是智力取胜的地方。研究活动还不确定。真正的学术评价是同行的专业评价。但是现在,我们的研究是有计划的,评价是可量化的,反映了学术评价的外行性质。一般来说,*追求的是效率。标准是明确的,但结果可能是模糊的。尽管学者们在追求声誉,但标准可能并不精确,但结果很明显。目前,行政逻辑已经取代了学者逻辑,行政必然导致量化,量化必然导致浮躁。更可悲的是,行政捐赠作为一种外部认可,可以带来资源和声誉,因此学术界开始追求外部认可,如各种头衔、头衔、奖项、职位和荣誉,而“标签”文化盛行。“标签”文化不会促进优秀的学术文化,但为了避免问题,将选择中高水平的人和成就。因此,尽管学术界似乎很繁荣,但真正的创新却很少。

第四,这是项目管理的逻辑问题。项目资金使用重的东西而轻的人,结果强调形式而轻的内容。一切看似合理,但效果并不好,因为这种方法的最大受益者是相关责任人,这助长了学术“官本位”现象和资源浪费。为什么?因为许多项目现在追求从评估、项目启动到检查和验收的正式亮度。表格、书面材料、光盘、音频和视频等。非常麻烦。谁能把这些事情做好?当然,有许多下属和助手的“官方”教授更占优势。事实上,学者们更喜欢把他们的钱和精力花在真正有需求的地方。

重建科学研究的学术秩序

该制度不仅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激励。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集中释放了发展的活力,而当前的法治要求建立规章制度来保障发展的活力。为了有效地改革高校科研管理,必须重建科研和学术秩序。那么,如何重建呢?

在学术方面,科学研究应该致力于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不需要重复。然而,多年来,我们一直将科学技术水平等同于论文发表,但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创新,科学没有边界,技术有障碍。科学是技术的支撑,技术可以促进科学的发展。技术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发展和国家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施先科技立国后复兴的战略。加强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研究型大学成长的重要途径。例如,以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为代表的美国,把研究作为解决发展问题的重要手段,以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研究型大学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大学来说,社会也有同样迫切的需求。这取决于大学如何调整他们的思维来适应这条道路。

在宏观管理上,要加强高校对项目资金的自主使用。本世纪初,瑞士当局决定增加对巴塞尔大学的资助。因此,有必要对原始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估。因此,邀请了一家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结论是,没有比学校现有资金更有效地使用资金的其他方法了。英国的科研拨款是根据学科进行评估的,但是学校可以在它们到达时通过使用它们,即所谓的“一揽子”拨款。根据英国拨款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英国的科研经费是世界上最有效的。英国拥有世界1%的人口和3%的科研经费,发表了世界7.9%的学术论文,引用率为11.8%。因此,需要加大学校自主使用资金的统筹力度,进一步落实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法律地位。

在内部治理方面,应加强学者群体评价机制的建设。同行评议制度是国外大学认可的一项创新性学术制度,有利于改变我国目前重“量”轻“质”的行政评价模式。事实上,大学在其形成之初是一个类似行会的学者团体,这就是“教授和管理大学”的真正本质。后来,随着大学规模和职能的扩大,教授们在管理大学时遇到了困难。新的问题是,在大学诞生之初,它的一个特点是什么,现在你让它过去了,这个机构还能被称为“大学”吗?因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的学术共同体实施模式,使学术评价的实施从门外汉转向专业人士。例如,在院系一级建立具有决策地位的教授协会,在基层建立现实的教授群体模式;高校可以实施联邦学术治理模式,创造性地实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学术成员制衡部门的治理机制。

在科目分配中,及时调整项目支出内容。目前,财政部通过以下方式批准*部门的预算:基本支出预算加项目支出预算。一般来说,基本基金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标准。为了获得更多的资金,有必要写一些关于项目的文章。因此,越来越多的项目成为工作的起点,导致弊端。改革的第一个方向是及时将一些重要的项目支出转化为基本支出,既能保证工作的重点,又不影响高校的自主办学;二是停止那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或已经过时的项目,根据新的情况设立一些新的项目,以保证项目的活力和工作的推进。

就资金比例而言,对事物的投资已经转变为对人的投资。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科学研究实际上比较了人类的智力、努力和创造力,尤其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资金应该投资在最有效的地方。美国科研基金的设计包括部分附加管理费和人员经费。管理费由学校管理,用于支付办公室人员、公共设施甚至工人的工资。人事费可以支付科研人员、助理和研究生的部分工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项目设计方面,加强非定向科研经费建设。这实际上是一种根据结果进行资助和奖励的方法。对于那些取得了一定创造性研究成果的全日制学者,特别是来自高水平大学的年轻学者,在他们最需要支持、精力和创造力的时候,应该给予他们必要的财政支持。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开展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它还能抑制一些有地位的学者“跑”工程、骂人、转包、发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同时,各类奖项可以借鉴诺贝尔奖的评选方法,由资深专家以公开推荐的形式提名,减少学术寻租和繁琐的程序。这实际上是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学术声誉的双重测试。

就系统规范而言,应该建立明确的界限。目前,在高校教师的工资结构中,国家规定的基本工资比例并不大。收入越高,高收入部门的工资比例越小,这实际上增加了个人提高自身收入的愿望。改革的第一步是加强学校的组织行为,把国家统一的职称改为学校的职称。学校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对相关资金的使用有一定的自主权。第二是界定政策界限,这在科研项目支出中能不能用必须非常明确。要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证学校的整体规划权和科研人员的劳动,保证公私利益的分离。但是,明确项目预算分工的前提是明确政策,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政策研究工作。同时,要坚决打击腐败和科研经费使用等违规行为。

(作者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原题:面对权力、金钱和学术研究的“万能”,如何重建高校科研学术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