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放弃调剂人数增多敲响研究生教育警钟
2014年11月4日,安庆师范学院的一名女研究生在图书馆的储物柜中取放了一些资料。这些年来,图书馆里的数百个储物柜里堆满了考研学生写的“考研占用”的字样。CFP供应图(数据图)
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申请人数一直在增加。除了2008年因金融危机和其他因素造成的申请人数下降之外,申请人数每年增加10万至15万。然而,从2014年起,申请人数开始下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热潮在过去几年开始降温。
与入学人数的下降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研究生的总入学人数从2005年的367,184人增加到2014年的63,1020人。十年来,中国研究生的总入学人数增加了近72%。
从近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和招生规模的图表可以看出,自2014年以来,招生人数有所下降,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未来,入学人数减少和入学人数增加的“剪刀差”将会越来越明显。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国每年授予硕士学位的数量远远低于美国,但中国每年授予硕士学位的数量增长却远远高于美国。
2014年,辽宁省经历了多年未见的研究生严重短缺。全省50个招生单位的总招生人数为30,594人,其中28,335人报名,2,259人缺额。其中,34个省级招生单位的招生人数为21,404人,19,325人报名,2,079人缺额,超过1/10。
2014年,河北省首次未能完成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2014年,该省研究生招生计划为14,073人(不包括军事院校),最终有13,843人(不包括军事院校)被录取,总共留下230个空缺,计划毕业率为98.4%。
最近,2015年研究生考试进入调整和复审阶段。许多高校已经通过微博和微信发布了自己的职位调整信息。
在面试和招生的这一繁忙阶段,许多通过国家考试但未能进入目标院校的考生放弃了调整的机会,许多招生单位感到尴尬。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中国教育在线》主编陈志文表示,在东北的一个省份,去年一半的网上考生聚集在一所985大学,而其他几十所学校只能分配剩余的名额。
陈志文曾经问北师大的一名毕业生,“为什么不考虑调整?”学生回答很简单:我是一名985学生,为什么我要去211大学?
“相当多的网上求职者宁愿不去,也不愿转到非志愿学校和专业。”陈志文说。
那些“聚集在著名学校”的学生基本上不会走向相反的方向。
在今年的研究生考试中,中国传媒大学学生陈琪(化名)的总分比全国第一区(包括北京、上海等21个省市)的分数线高出8分。他有望进入这所大学的研究生考试。尽管如此,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好的计划,即使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他也不会接受调整。
湖南女子学院的周信(化名)也“不愿凑合”。当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进入第一所地区学校时,她决定放弃转学,开始找工作。因为“我自己的本科院校并不出名,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我的学历,进入名牌大学”。尽管“我母亲更喜欢我转到二区(包括内蒙古、广西等10个省市自治区)攻读研究生学位,但我认为普通的两所大学与我想申请的上海985大学之间的差距太大了。”
像陈琪和周信一样,许多选择放弃调整并逃离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党派之所以如此坚定,主要是因为他们的“精英学校”情结。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研究与招生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聚集名牌大学”的现象越来越明显。985名大学生只选择了较好的985大学,211名大学生只选择了985大学,而非211名大学生申请了985和211大学。“学生基本上不会选择相反的方式。”
中国教育在线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调查了影响考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因素。数据显示,学校受欢迎程度是学生选择的最重要因素,占27%。二是助学金待遇19%,学校地理位置16%,入学考试难度和录取率14%。
这也得到马科斯的支持。根据马科斯(Marcos)对2013年和2014年毕业生的最新调查数据,2014年有4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品牌”是他们攻读研究生的动机,而2013年的毕业生中这一比例为35%。
值得一提的是,除“学校品牌”因素外,“就业难”和“转专业”等其他因素的比例保持稳定。只有22%真正为学术研究而学习的学生已经连续两年这样做了。
"因此,一些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将拒绝转到其他大学."麦克白专家王伯清说。
史无前例:学校里进行了三轮转学面试,但都没有被录取。
一所大学的研究和招聘老师告诉陈志文,在该校2014年的招生中,该校进行了三轮转学面试,但没有通过,“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老师告诉陈志文:“屈辱,前所未有的屈辱!最后,他们说他们去了211学校。我们该怎么办?最后我们只能放手了。”
《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去年全国许多省份的研究生招生计划没有完成。一些高校普遍认为,能够调整复试的合格学生数量少,学生素质下降,招生形势严峻。
报告显示,辽宁省经历了多年未见的学生严重短缺,全省50个招生单位中有2259个空缺。河南省首次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出现230人的空缺。
此外,地方高校的职位空缺最为严重,甚至超过招生计划的10%。据陈志文了解,在广东,部分地方高校的招生计划只完成了1/3,创下了“研究生不能招生”的历史纪录,令许多学校领导感到惊讶、遗憾和意外
还有更多的“考研派”选择在考研开始时就放弃。据报道,今年辽宁省考研的教室里,到处都是空缺,每门学科的空缺数量都在增加。统计数据显示,100名考生中有13名放弃了考试。
根据辽宁省招生办今年1月6日的数据,2015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为62855人,其中54527人实际参加了考试,8328人“放弃了考试”
“如果报名参加名校是正常的,但大批已经进入国家一线的考生却坚决放弃了调整的机会,也就是完全放弃了攻读研究生的机会,这给我们、大学和高等教育带来了尖锐而深刻的反思。为什么?”陈志文说。
随着学历的贬值,雇主没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更加关注他们的背景来提高他们的学历。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认为,“这是我们最初片面追求高学历和高学历的结果。”
陈志文认为,随着1999年大学大规模扩招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适龄人口迅速减少,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几乎达到了世界纪录的增长率,从精英模式迅速向大众化发展,然后接近大众化。
“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当每个人都从大学毕业时,大学生开始贬值。”他说。结果,雇主们开始关注学历:本科课程比专业课程更有价值,研究生比本科课程更容易被雇佣。如今,当本科生和研究生越来越多的时候,雇主们更加关注他们的出身。
王伯清认为,从经济角度来看,学校的品牌和教育背景——研究生,尤其是来自好学校的研究生——是雇主的名片。在不了解求职者的情况下,雇主更有可能录取好学校的毕业生来结识有用的人。“不认识求职者的雇主实际上是在投资,就像做风险投资一样,他们可能会失败,但他们愿意投资可能会取得更大成功的项目。”
在陈志文看来,雇主不可能花费大量精力来仔细和专业地鉴别每个学生。因此,从入口和来源来看,这至少是最简单和理想的选择,而且对大多数人来说判断是准确的。
因此,有许多雇主在招聘中提出了985和211大学毕业生的路线。陈志文说,不仅是就业,学校也招收研究生和教师,而且他们还提出了生育的要求,所谓三代同堂。
但是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机会成本。例如,程说,今年大学毕业后,如果再有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许多机会就会丧失。
三年前,就读于北京211大学的王明(化名)因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异常而未能进入理想的985大学。他选择放弃转学到一个直接的工作,但现在他更坚定了最初的选择:“我的室友选择转学到另一所有211年历史的大学去读研究生。现在他毕业后甚至找不到工作。这有什么意义?”
程说,我国对高学历人才的消费已经经历了近20年。许多雇主认为“大学生比大学生好,大学生比研究生好”。
有用人单位曾告诉程,说,原来的单位还招收研究生。现在,他们发现研究生不像本科生那样坚定,也不像大学生那样迅速进入角色。
根据麦克白的数据调查,2010年本科毕业的硕士组三年后的月收入为5792元,而学士组的月收入仍为5983元。根据分析,新毕业的硕士学位并不比没有毕业就工作的同一个大学生的收入高。然而,高质量的硕士教育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实现经济回报。
对高等教育的另一种评价是宁愿不去上学也不去适应。
《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分析称,持续了20多年的研究生招生热潮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包括赴美留学的学生人数在内,研究生招生人数持续下降,高校研究生招生面临危机。《报告》数据显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下降是学生危机的主要原因。
“高校扩招创造了中国教育的世界奇迹。仅仅在10多年的时间里,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与此同时,陈志文认为,没有严格质量控制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问题。
报告提到中国出现了研究生教育泡沫。2009年前后,中国的大学曾一度减少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5%以内)。然而,近年来,一些高校仍在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淡化研究生教育质量,通过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降低研究生教育质量。
陈志文认为,*一再提出严格控制质量的各种措施,目前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当高等教育从买方转移到卖方时,有趣的现象出现了。人们开始用他们自己的选择来对抗高等教育的质量:你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呢?不能给我带来价值或体面的工作,我为什么要去?
“20年前,我们报道说美国医生失业了。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只受过高等教育”的状态。我们已经看到了之前发生的事情,但是到那时我们仍然会疯狂和不理智。”程对说道。
从陈志文的角度来看,他喜欢这种宁愿不去上学也不去适应的现象。他也喜欢这种讲究出身的学生:“毕竟,这是对高校质量的又一个直接评价!”
“当学生较少时,学校会选择。这将促进改革。”程说,比如说,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院很有名,但是光看它是不行的。然而,哈佛的教育学院非常活跃。“这将促进专业和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改变,在极端危机中也会有新的变化。”
本表格中的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在线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制图/孟繁柱
(原题:考生“聚名牌大学”许多二、三级学校在紧抓研究和招生,放弃调整,增加辞职人数,敲响研究生教育的警钟)
上一篇:*震群敲响东北防震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