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震群敲响东北防震警钟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5:43:33
...

●科学界在中国东北依兰-伊通断裂发现两条全新世断层后,试图重新评价中国东北的地震构造背景。

●中国对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和活动了解还不够,迫切需要建设覆盖整个东北地区的地震预测和监测网络。

■我们的记者孙爱民

11月25日,吉林省再次面临降雪降温。此时,在刚刚经历地震的*地震区,成千上万受地震影响的人仍住在救灾帐篷里。他们需要大约一周的时间转移,这意味着当地的救济和安置工作必须争分夺秒。

吉林省*地震发生在11月22日和23日。这是10月31日发生5.5级和5.0级地震后,*发生的第三次5.5级以上的浅层地震。长春市、吉林省白城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等城市有明显的地震感觉。

中国东北地区连续发生5级以上地震,历史上破坏性强的地震很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地震群的破坏力相对较弱。

11月23日,吉林省地震局专家在紧急磋商后表示,近期5级以上地震发生在松辽盆地,位于查干堡-道子北西向断裂和东北扶余-肇东断裂的交汇处,是10月31日5.5级和5级地震发生后的中强地震。目前,判断地震类型仍为群体型。

“地震群不同于余震。前者是由短时间内在同一地点发生的一系列地震引起的,主地震的地震类型无法明确确定,而后者是由明显的主地震引起的。”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徐锡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地震群的震级普遍较小,破坏力相对较弱。

吉林省地震局地震火山分析预报中心主任杨庆福告诉记者,地震仍集中在9公里× 5公里范围内,震源深度集中在6 ~ 10公里范围内,震源破裂没有扩大。“目前,地震区及其邻近地区的形变、流体、电磁等前兆异常没有新的变化,但我们应予以关注。”

据专家介绍,在大震群发生后,短期内不会伴随大地震。国家地震台网中心预测部主任刘杰也认为,*地区目前不太可能发生7级以上地震。

在这方面,徐熙伟是比较谨慎的。“1119年,在原果洛蒙古族自治县地区发生了6级和3/4级地震,因此不能完全排除那里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

“3.11”地震不可避免

由于邻近日本,*地震很容易让人想起2011年日本发生的“3.11”9级地震。事实上,*地区的震群的确与“3.11”地震密切相关。

“我们目前的研究结果认为,这与2011年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有关。”刘杰说,日本地震后,西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明显增强,导致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活动增加。"日本地震后,板块边界相对动态."

“日本‘3·11’地震后,中国东北大兴安岭附近的地质活动区发生了几厘米的位移,这表明地震波及范围很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滕继文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

徐锡伟还认为,日本地震对中国东北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库仑应力增加了一定的量”。然而,学术界经常利用大地震引起的库仑应力变化来讨论大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

研究和监测有待加强

虽然吉林*地震的震级不大,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徐熙伟认为,这主要与东北地区抗震意识薄弱有关。在中国东北,特别是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相对较低,因此破坏力相对较大

徐锡伟告诉记者,由于历史上这一地区发生的大地震次数较少,公众对地震的预防和准备不够。“科学界对东北地区的地质构造也知之甚少,对地质活动的了解也远远不够。”

“这次地震为加强东北地区地质构造和地壳活动研究以及地震预防和监测敲响了警钟。”徐熙伟说道。

据报道,自2011年科学家在中国东北依兰-伊通断裂发现两条全新世断层以来,科学界正在重新评估中国东北的地震构造背景。就在地震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一个小组正在大庆、*等地区进行地质勘探。

“如果勘探的结果能更早得到,我们对这次地震的理解和预测可能会有更科学的依据。”徐熙伟说道。

中国科学新闻(2013-11-26,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