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郑永春:若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国家就没希望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6:00:27
...

郑永春:若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国家就没希望

郑永春:若青少年对科学不感兴趣,国家就没希望

视觉中国

“我想成为一名网红!”郑永春,一位刚刚获得美国天文学会卡尔·萨根奖的年轻科学家,当他出口该奖时,表现非凡。然后他用两个口号嘲弄自己:"相信春哥,不要挂出主题,相信春哥,拥有永生。"

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9楼,走廊两边是物理学家的办公室,门上写着他们的名字。在中国最聪明的人聚集的大楼走廊的尽头,有一个小的内部咖啡馆,科学咖啡馆。每个月都有一个星期一晚上,一群喜欢科普的科技工作者会聚集在这里。他们养成了喝咖啡和谈论科学的习惯。

主旨发言人是郑永春,他最近经常出现在媒体上。他刚刚从长征七号的发射场回来,带回了海南咖啡和他的科普思想。

多年来,当谈到中国的科普时,人们说得多做得少,致力于科普的科学家也越来越少。然而,年轻的科学家郑永春一点也不悲观,他利用各种机会树立了自己活泼辛辣的形象。

他愿意用“春哥”的称号来拉近与青少年的心理距离,让中小学生都愿意看他的科普作品,不仅能学好或不学好,而且对科学也有好奇心和热爱。郑永春批评一些科学家对流行科学“过于骄傲”,过于关注准确的表达,担心他们是否会被媒体夸大,不够优雅,担心得太多,有时宁愿不说也不愿说出来。“然而,如果科学不说话,无知和伪科学将在公众舆论中变得越来越普遍!”

郑永春指出,我国的三支球队相互孤立。他们基本上不做科普工作。他们不知道科学普及的最新进展。科幻爱好者喜欢挖洞,但并不真正喜欢科学。因此,目前能让孩子们喜欢并且具有足够互动性的科普产品太少,主要的科技馆和科普阵地也缺乏。

郑永春提出了一个引起观众共鸣的问题:中国科学家拼命向前冲,希望站在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但如果他们不能把新的科学发现传给他们的孩子,让他们热爱科学,“我们国家的下一代科学家将从哪里来?科学研究和公众科学交流是一把锋利的刀子,应该齐头并进。

郑永春展示的一项美国研究数据显示,在中小学参与天文学和空间活动的学生更有可能选择科学技术作为职业,并终生关注科学发现。“如果我们的孩子将来对科学不感兴趣,中国就没有技术创新的希望。”他说。

来自科技部信息研究所的佟晓峰认为,把科学变成从小生活的习惯是最重要的。他有一个习惯,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观察鸟儿,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辨认植物,或者欣赏星星。“这种习惯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就像你从小学开始学钢琴后对音乐有终生的感觉一样。只有把科学变成终身的习惯,我们整个社会的科学氛围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沈宝根院士看到科普工作取得更大进展。上海交通大学最近占领了马荣纳费尔蒙。80多年来,全世界有多少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寻找它。他们举行了一次新闻发布会,以“发布一份普通高中生都能理解的新闻稿”沈院士非常欣赏这种像科普一样成功的写作。

中国科技馆老馆长、老科普人士王嵎生在谈到科普时,激情澎湃:科技创新的起点和终点是最大限度地把科技创新成果普及到亿万人民群众中,让他们充分、公平地享受科技创新给他们带来的好处,获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这项活动由科技部政策司、中国科学院科学交流局和北京市科委发起,非常关注科学家的情感诉求。物理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郑永春从海南带回来的咖啡豆磨碎,通过专业酿造带给每个人。

科技部科普司司长邱邀请大家品尝咖啡,并表示越南语咖啡绝不是高尚无味的。这是一种普通人光着脚用普通杯子喝光的饮料。“我们的科学普及应该向越南人民学习喝咖啡和用简单的大茶壶煮咖啡。科学普及应该有基础。”事实上,在场的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如何拉近中小学生与科学的距离,用什么机制和方法来保护和要求科学家做科学普及。

与会者反映,全国各省市都有科技馆,但展品年代久远,经常遭到破坏。郑永春给科学家们的建议是:科技馆的展品非常昂贵,而且很少有生动的互动产品。如果一些科学家不擅长做科普报告和写文章,他们可以设计一些小实验来进行物理演示。

科学家不做科普,谁来做科普?郑永春以好莱坞科幻大片为例。《星际穿越》的作者基普·索恩是研究黑洞的科学家。他推出了几个解释黑洞的公式,这是第一次以电影的形式展示黑洞,一个非常神秘的东西。《火星救援》也风靡全球,短短几周内票房就达到3亿元。“没有比这更好的黑洞科普和火星科普了。它不仅能为儿童普及科学,还具有商业价值。此外,这一系列美国科幻电影已经在世界各地被观看。其效果是让每个人都认为美国人非常强大,美国的科技也非常强大”。

什么样的土壤能让中国培养出既有超能力又有艺术才能的科学家来展示科学的伟大并引领未来?中国科幻小说的巅峰《三体》何时会成为真正的科幻大片?

郑永春现在是三个科普作家协会的成员。他发现协会的组成是不合理的——各出版社的编辑是主要力量,有一些科普作家,而且基本上没有科学家。“霍金只有几个手指可以在轮椅上移动,但他的科普效果是无与伦比的。他在新浪微博上每天有300万粉丝。我们有这么多的院士和长江学者,但没有一个有这样的吸引力。然而,霍金对文化价值的传播与中国人想要传播的不同,所以中国的科学普及不能由英国科学家来完成。不能指望霍金为我们的孩子做科普工作。”

他提出了郑永春的科普问题:“谁来做科普?如何做科普?我们能只进口外国人做的科普吗?中国科学家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在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下普及科学。”他赤裸裸地喊道:科普应该与媒体、艺术和明星相结合。如果科学家创造的“流行科学”没有传播速度,它就不是一门好的流行科学!但他自己,必须从勇敢当网红开始。

阅读更多

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科学普及不会“倒下”

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春访谈:科学普及真的很重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郑永春博士获得卡尔·萨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