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办好每所地方高校,才能淡化“名校情结”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6:00:21
...

■熊丙奇

在和两会期间,*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全国政协委员白呼吁,高校建设不能只着眼于“双一流”大学,也要着眼于非精英大学的教育。在他的提议中,他提到,资金应该提高非精英学校的标准,并探索扩大非精英学校的自主权,以便它们有更多的空间来管理自己的学校。在工资和待遇方面增加非精英学校对著名教师的吸引力,并有很大的提高。当教育当局谈论“双一流”时,他们也更多地谈论非精英学校的教育。

办好每所大学是发展公平、优质教育的正确途径,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关系到引导我国基础教育走出“精英学校情结”,减少学生进入精英学校的焦虑,拓宽受教育者的教育选择。

最近,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话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基础教育、学校教育、课外培训管理等。然而,高等教育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精英学校和非精英学校的教育资源相距甚远,具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导致了我们社会中的“精英学校情结”。尽管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2.7%,部分省市入学率达到90%,但高考进入高等教育的焦虑依然严重。这是因为考生(家长)希望进入精英学校,而精英学校的录取人数非常有限。据统计,我国“985工程”大学的高考录取率仅为2%,而“211工程”大学的录取率为5%。如果“非精英学校”建设得不好,“精英学校”和“非精英学校”的身份标签被淡化,无论中国高等教育资源如何增加,都难以缓解进入高等学校的焦虑。

我国普通地方高校承担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主要任务。这些高校的办学质量将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由于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社会地位低,许多地方高校的学生对学校和自己的认可度不高。为了让这些学校的学生接受公平和优质的教育,国家和地方*必须重视这些学校的投资和建设。对于地方高校来说,现阶段改善办学条件的主要途径是增加人均拨款,因为拓宽办学资源(包括获取社会捐赠)的力度有限。一些人还建议为当地的学院和大学制定特别的建设计划。这仍然是建立“精英学校”(当地的“精英学校”)的想法,而不是管理好每一所当地的大学。

针对地方高校整体投入水平低、部分地方高校学生平均资助水平低的问题,以及改善办学基础条件的需要,2010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提高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平均资助水平的意见》,要求各地根据高校合理需求,制定地方高校学生平均资助基本标准。在此基础上,结合财政状况、价格变化、大学生人数变化、工资调整等因素,建立地方高校学生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学生资助水平。原则上,2012年本地大学生的平均分配水平不低于1.2万元。

根据2016年国家教育发展统计公报,中国各省市大学生的平均公共预算教育成本已达到1.2万元。然而,应该指出的是,2016年和2012年的价格水平大幅上升。总的来说,一些省份大学生的平均分配水平仍然很低。黑龙江、云南、陕西等12个省的大学生人均公共预算教育成本不到1.5万元。你如何理解这种资助水平?让我们来看看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的平均公共财政预算,它是14,066.49元。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资助水平低,与高等教育资助中项目资助比例高有关。项目资助的初衷是促进高校之间的竞争。然而,一方面,项目资助具有行政审批因素,高校需要“逃离财政部”才能获得项目和资助。另一方面,它会产生马太效应。获得项目的学校在进一步赢得项目和扩大学校之间的差距方面具有优势。我国以前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属于项目资助。为此,国务院发布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指出我国高校存在着身份固化、缺乏竞争、重复建设、交叉建设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法。

为了提高地方高校的平均学生资助,关键在于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减少项目资助,增加经常性资助,同时保留一小部分考虑到办学效益的项目资助。*和省级财政应结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情况确定不同的比例。以前,为了引导和鼓励各地增加地方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建立了“奖补结合”的机制。对于学生资助水平达到12000元的省份,如果学生资助水平没有下降,**将每年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尚未达到12000元的省份,**将按一定比例给予补助,以提高学生的平均分配水平。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经费*,可以探索更有利于办学的*和地方财政分配机制。优势在于,来自不同大学的学生可以获得大致相当的财政投入。定期资助与评估和评价没有联系,这不仅可以增加对大学的投资保障,还可以让大学拥有更大的财务独立性,有利于大学的自主办学。

有些人可能担心减少项目资金和增加普通学生的资金。如果大学没有竞争意识,应该怎么办?这就要求通过独立办学、明确办学方向、确立办学特色和提高办学质量,实现和扩大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现代治理改革。这是办好每所大学的另一个关键。

(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2018-03-13,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