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制度改革:人才评价“指挥棒”如何挥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工程师谭树森(中)与同事们座谈交流。
王安民摄影(新华社)
资深农学家蔡观察了茶树的生长。
新华社记者陶明
帮助*的老师宁晓林正在给学生上课。
韩双喜摄影(人民视觉)
心血管专家何炳贤(左二)与其他医生交流病人的情况。
新华社记者王飞
在过去的几天里,山东省青岛市的一名小学教师于小溪(化名)一直在和他的同事们讨论职称评定的话题。"对于年轻教师来说,评估职称是一件充满希望和奋斗的事情."于小溪说,从去年开始,中小学职称评定已经摆脱了计算机和外语的"两座大山"。职称改革后,我希望我的能力和努力能得到更公平和及时的认可。
近日,**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一项涉及550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的重大制度改革。如何推进改革,如何落地,如何挥舞人才队伍建设的“指挥棒”,已经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做好“加减”工作
完善职称制度
谈到职称改革的意义,中国人才研究会研究员吴江说:“职称改革是人才评价体系的突破,是人才评价的“指挥棒”,是对国家的贡献。未来的趋势是通过调整人才结构,注重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这一观点,这一系列的职称“有所增加,有所减少,也有所变化”。“不变”是指工程、卫生、农业、经济、会计、统计、翻译、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艺术、教师、科研等领域的一系列专业职称。“减量”是指取消不适合社会发展的个别职称系列,整合具有类似专业属性的职称系列。“附加”是指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需要,探索在新的专业领域创造一系列专业职称。
吴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职称系列的增减和调整将成为常态。一方面,随着科学的进步,新的职业将在前沿领域和交叉学科中产生,而最初的29个系列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它们应该被加入到社会和市场中。另一方面,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如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们有类似的知识体系和明确的学术标准,以及律师,应予以整合和废除。
"设置一系列专业头衔总比没有好."吴江说,“新工作不是一夜之间成长起来的。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常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此,新的专业职称系列必须谨慎,不能轻易设立,因为它关系到人才质量和技术标准。”
在层次设置上,高级职称将“惠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意见》提出,每一系列专业技术职称应设置初级、中级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目前,尚未设置高级职称的系列职称都设置为高级职称,以拓展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意味着一系列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经济、会计、统计、农业、航运、飞行、工艺美术、实验技术、中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等。能够参与高级职称的评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事管理司司长俞家东表示,这项政策可以疏通各级职业发展渠道,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之前,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小学教授”已经从期待变为现实。舆论普遍认为,中小学教师首次拥有了与教授和研究人员同等的职业发展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船到码头,车到码头”的职业倦怠问题。
然而,一些专家也指出,高级职称的普及并不仅仅解决待遇问题,也不意味着高级职称的数量将会增加。吴江表示,扩大高职称意味着更高的追求和更大的责任,目的是提高行业的技术质量。
告别“一刀切”
更改评估标准
职称改革中评价标准的提高有许多亮点。《意见》围绕品德、能力和成就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改革措施,努力克服只依靠学历、资格和论文的“三只”倾向。
“这是一个科学的改革方向,可以打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晋升渠道中的一些不合理的限制,比如简单地肯定医生比硕士好,或者过分强调论文数量而忽视质量。改革还将帮助教师腾出时间进行真正的学习。”北京印刷学院的年轻老师易彩田告诉记者。
《意见》提出,职称评审中论文和科研成果的条件应合理设置,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水平和实际贡献。对于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并可适当放宽学历和工龄要求;对于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系列职称,不要求论文。
在当地一家电力公司工作的副高级工程师老李告诉记者,降低纸张要求对基层员工有好处。“我们主要从事基层的实际工作。我们没有精力和条件从事科学研究或发明,很难发表论文。因此,许多人花钱购买杂志来购买空间,或者让人们代表他们写作,以此来评估他们的专业头衔和发表论文。”
易彩田还指出,在考试阶段,迫于试卷数量的压力,高校教师经常拼凑文章,使用劣质文章。一些学术期刊甚至需要依靠“出版费”来维持生存和运营。
针对这些问题,《意见》提出实行代表工作制,注重研究成果和创造性作品的质量,降低论文要求的数量。北京大学传播学讲师杨洁(化名)告诉记者,代表工作制在一些高校已经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可以减少教师论文竞赛的数量,鼓励每个人投入更多精力创作高质量的作品。”
《意见》还提到,应开展研究,用专利成果、项目报告、设计文件等替代论文。“这要求雇主将专业职称的评估与其职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并根据自己的选择进行评估。不同的行业必须有不同的评价标准。绝对不可能仅仅依靠文件。”吴江说。
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没有统一的要求,这也是本次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老李说,基层工作根本不用外语,过去“一刀切”的要求已经成为一些同事在晋升过程中的“拦路虎”。
一位老师在评估他的职称时发现没有外语或计算机考试,这使他的晋升推迟了几年易彩田说,“外语和计算机考试时间有时与工作时间冲突。此外,有些问题与实际工作相去甚远。”
事实上,自职称外语考试设立20多年来,它一直伴随着质疑,甚至成为一些组织和个人的摇钱树,从培训、代考、传递答案到修改结果,孕育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中国在职称评定中增加考试和论文要求时,意味着避免人情。然而,这与高考制度是一样的,它只处理表面的公平,而不是科学的人才评价。
“自从去年1月申请外语考试以来,我一直收到各种‘有保证’的短信和电子邮件。”在媒体工作的张小姐说:“这种考试不能真正评估专业水平。它还会耗费时间和金钱,并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然而,随着职称评审中各种硬性指标的放宽,如何保证公平和公正成为制度设计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意见》提出要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学术造假实行“一票否决制”,撤销所有通过欺诈、暗箱操作等违纪行为获得的职称。专家指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职称评定中的不正之风。
不要搞“统一”
创新评估机制
头衔问题不仅让老师、医生和其他团体担忧,而且几乎“失去”了一枚奥运金牌。据报道,在里约奥运会期间,一名运动员担心自己的职称评定,在参赛前向相关领导征求“意见”。直到收到肯定的答复,他才参加比赛。他不仅获得了金牌,而且在中国这个项目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如何解决职称的困惑和问题?关键在于完善职称评审机制。《意见》的提出,充分发挥了用人单位在职称评定中的主导作用,科学界定、合理下放了职称评定权限。逐步将高级职称评审权下放给符合条件的城市或社会组织,推动高校、医院、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和其他人才和智力密集型企事业单位按照管理权限自主开展职称评审。
吴江认为,人才管理创新应着力解决认证的分散化问题。过去,对职称的评价是“一刀切”和“一刀切”。现在,人们强调应该给雇主更多的权力,减少限制。这意味着应下放权力,对专业职称的评估应与职位的实际需要相结合。”
分权的目的是实现对人才的科学评价,确保公平和公正。“过去,职称评审机制是一种行政主导的评审机制,使从业人员的内在素质流于表面,与个人的学术贡献和工作能力不相匹配。”熊丙奇表示,为了使评估真正关注参与者的能力和水平,有必要改革行政力量主导的评估机制,实施学术界评估。
对此,《意见》提出建立基于同行评议的行业评估机制,重点引入市场评估和社会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单独成立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委员会或评审组,单独进行评审。运用多种评价方法,提高职称评定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关于*的分权和评估机制,吴江表示,改革政策的重点是实施。“第一,*应该将权力下放到位,不能切断各级权力。例如,综合管理部释放其权力,结果被主管部门制止。第二是防止雇主的内部控制。例如,在学校里,高级职称被校长拿走,而一线教师却没有。”吴江说,法官委员会和审查小组的设立也应面向社会,进行独立审查,明确人员组成,披露规则和结果,并接受社会监督。
除了精简行政和下放权力之外,《意见》还明确指出,管理应该合并,服务应该优化。例如,为加强对独立评价工作的监督,对于不能正确行使评价权、不能保证评价质量的人,将暂停独立评价工作,直至评价权被收回。完善专业考评机构,建立职称评审信息管理系统,提供职称证书查询和验证服务。
关于引进海外人才,《意见》也有一些墨迹。例如,在内地工作的港澳台专业人员和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各地颁发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居留证的外国人,可以按规定参加职称评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放宽资格、年限等条件,建立职称评定的绿色通道;探索条件成熟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评价结果的国际互认。
“‘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外国人才,这就要求探索和开展国际间对人才的相互认可评价,并为利用海外人才开拓思路。吴江表示,引进海外人才应适应国际惯例,同时应尽快编制高端紧缺人才目录,准确地根据各国的优势引进人才。只有这样,海外人才职称评审和绿色通道建设才能同步进行。
阅读更多
职称评定应兼顾灵活性和公平性
点评:打破职称评定中“三只”的弊端
点评:让职称与人才相称,与时俱进
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