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梁林故居将原址恢复修缮 将最大程度恢复原貌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6:21:33
...

事件回顾

2009年7月11日

本报独家报道,位于东城区北中埠胡同24号的林良故居部分已被拆除,并面临彻底拆除。

2009年7月下旬

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林良故居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应由当地文物部门申报为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7月28日

北京市文物局与市规划委员会表示,已指示建设单位调整建设计划,并将邀请专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

2010年1月

国家文物局官员透露,林良故居已被要求指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具体程序由北京市文物局制定。

2010年10月

据媒体报道,林良故居已被列入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登记项目,不可移动文物的鉴定仍在进行中。

2011年1月

东城区文化遗产委员会表示,林良故居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和恢复。

梁思成和林在北中埠胡同的旧居备受关注,将恢复80年前的原貌。在昨天举行的东城区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临时)上,该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成钢表示,“林良故居”已被列为普查文物,在居民迁出后,将最大限度地恢复四合院。

“妻子的客厅”曾经是名人的聚会。

北中胡同24号院原来是一个有两个入口的小院。从1931年到1937年,梁思成和林租下了这栋房子(当时的房号是3号),他们的小儿子梁从杰也在这里出生。这是两人对中国建筑史和文物保护做出重要贡献的时期。梁家的客厅成了北京著名的文化沙龙——“妻子的客厅”。哲学家金、、政治学家、哲学家邓树群、经济学家、作家沈从文、萧干都是这里的常客。

2009年,该商业项目的24号门楼和西翼相继被拆除。2009年7月11日,在本报独家报道后,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林良故居将100%修复

自2009年7月拆迁暂停以来,这个院子去了哪里?官方没有进一步评论。昨天,在东城区人民代表大会上,该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成钢明确表示:“这个院子已经成为普查文物,将100%修复。”他说,由于高度的社会关注,北宗埠胡同24号院将不会被拆除,并已与开发商达成协议,腾出该院进行保护。

每个支柱的恢复都必须有基础。

目前,仍有几户人家住在第24医院,开发商正在与他们协商辞职事宜。李成钢说,一旦所有的居民腾空,庭院的修复将立即开始。届时,将邀请具有古建筑修复资质的机构进行现场勘察、评估和设计方案。在修复方案发布前,还将征求文物专家的意见。

林良故居最终会恢复到什么程度?虽然修复计划还没有制定出来,李成钢说,原则是尊重历史和庭院的原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大的修复。“我们将尽最大努力找到尽可能多的关于这个庭院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字等。每个支柱的恢复都必须有基础。”他说,如果没有记录,肯定不会凭空恢复,否则就是假的。

■访问

居民签署迁出协议

从希拉姆医院胡同的尽头向右拐后,就没有路灯了。下午5点,北中埠胡同已经陷入黑暗。在小巷里,人们会去空荡荡的建筑和瓦砾堆。这是拆除后留下的不完整的门楼和断断续续的院墙。这条小路向北延伸。在赵家楼酒店的灯光映射下,24号庭院暴露在外。

与前年7月份几乎被拆除时相比,这个院子干净多了,没有人往楼下的门上扔垃圾,墙下的垃圾也被倒空了。庭院的格局没有变化。被拆除的东墙被一个金属栅栏遮住了。门楼旁边的倒挂房间里仍然有人居住,窗户发光,所以你也可以看到雕刻的屋檐和模糊的彩色画。

最大的变化是人手短缺。院子南边的平房已经腾空了。抱怨房子漏水的男性居民去年7月搬走了。林良故居的主体建筑部分——院子北侧的一排平房——也已经被废弃。透过门缝看,里面还有一些家具,基本上保留了木梁和传统建筑。第24医院外的店主对大多数居民都很熟悉。他介绍说,最近一些居民陆续搬家。据说他们已经和拆迁方谈妥了条件,签订了一份搬迁一户人家的合同,最后一户人家是上个月搬迁的。至于居民们都在谈论什么情况,他说他不知道,“他们彼此不了解。”

昨晚,院子中间的一栋三层楼房还亮着一扇鲜红色的窗户。站在院子里,你可以听到从房间里传来的声音。据报道,小楼里仍有三名居民没有腾空。小楼的入口被锁上了,有人敲门,没有人应门。

然而,已经把房子翻了的居民不愿意对搬迁说太多。东城区文化委员会主任李成钢表示,开发商正抓紧与第24医院的剩余居民进行谈判,并尽快退出实施保护规划。

林良故居被确定不拆除后,未来的修缮保护计划成为焦点,各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争议

鲍文提议按原样重建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