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考据:古运河流域多“龟背城”顺水势而建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16:21:39
...
河北省邯郸市文物局30日透露,文物工作者在古运河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现许多以“龟背”形式建造的古城,其中大部分是利用古运河的水资源来防洪的。
据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乔介绍,古延安市、古潍县市、古馆陶县市等“龟背城市”均发现于邯郸古运河流域。它们大多建在宽阔的市中心,呈圆角状,内朝内,外朝门,形似龟头,证实了“封蝶咸龟如燕”的记载。
乔说,延安市位于河北省临漳县,建于公元584年。当时,城南是黄河的天然屏障,周围的湖泊和沼泽大多以莲藕节的形式存在。黄河的水很容易分流,而且经常决口。因此,面向黄河的南侧被建成了一个“蝴蝶阻断”形状,以防止直接洪水和保护城市的安全。根据历史记载,当时人们认为乌龟是吉祥之物。当水患来临时,他们可以运送整个城市来躲避洪水。因此,这座城市建得像乌龟的背。
考古发现表明,在运河流域建造“海龟背城”花了很长时间。以谷玮县为例。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城内百姓围筑了1500米的堤防。这座城市看起来像一只背上的乌龟。直到清同治七年(1868年),魏县“龟背城”的建设仍有记载。
乔表示,城墙和城门是“海龟背城”建设的重中之重。城墙担负着抵御水害的重任,城门对于疏散和泄洪至关重要。以古馆陶县为例。明代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馆陶城墙高2.5英尺,厚2.0英尺,有四个门。南北街道是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的中轴线。
乔认为,在古县城建设中,高大厚重的城墙并不多见,说明当时的建设者对洪水水文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城门位于四个方向,这对疏散和泄洪有很大帮助。特别是,南北通道可以让洪水通过城市,减少洪水对城市的破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