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呼唤独步世界的中国大科学装置
“在发现引力波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问:为什么又是美国?为什么中国没有这样做?”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成员、引力波科学家张新民说。
随着美国的发现,中国的三个引力波探测计划浮出水面。张新民负责的项目之一位于*阿里。他认为,大型科学项目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否则中国的科学创新“只能是一场小战斗”
唤起自豪感的宏伟计划
“几年前,欧洲的LHC(大型强子对撞机)发现了上帝的粒子,全世界为之欢呼。这次美国人对引力波的发现比涂有友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更令人兴奋,这表明中国人对此非常感兴趣,科学仪器的国际影响力远远超过了获得诺贝尔奖的影响力。”张新民说。
“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它没有大国应有的科学影响力。”张新民说,他听到LIGO发言人宣布,“我们发现了它!”那时,我很兴奋,但是我很难过,因为我看到了别人的成就。
"我遇到的美国人非常自豪:LIGO让世界跟随美国。"张新民说:“我们这一代人玩忽职守。我们总是跟随别人的创新。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重大科学项目。即使结果在20到30年后出来,即使我们看不到它们,我们仍然可以让下一代感到自豪。”
它不仅对科学有益
"大型科学项目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成员潘建伟,一个量子物理学家,说:“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为例。它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并将其发送到世界各地。当时,只有海外电话可用,互联网的雏形发展缓慢。核中心还开发了重要的冷却技术和巨磁技术。为了发现引力波,LIGO仪器需要开发出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在我看来,引力波的探测不是一个科学奇迹,而是一个技术奇迹。”
潘建伟说:“新材料和新技术,比如曼哈顿计划和登月计划中诞生的材料和技术,催生了新产业。”
潘剑伟认为,科学目标对普通人也有意义。“人们总是好奇,任何人都想探索我们从哪里来,去哪里。科学研究可以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每个人都会支持它。”
生与死的隐喻
但是,潘建伟也指出,大规模的科学项目应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进行,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应该尽可能地向公众公开,否则美国超导超级对撞机的错误可能会重演。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说:“自从建立以来,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高能物理中心。这是美国结束南南合作的结果,也是美国的悲哀。”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花了20亿美元建造南南合作,但当它接近完工时,它下马了。潘建伟说:“南南合作被美国国会否决,因为预算越来越大。为了防止它重新浮出水面,它挖掘的所有管道都被掩埋了。”
"如果SSC建成,LHC将不会是第一个探测到上帝粒子的国家."张新民回忆道,“但是在曼哈顿计划之后的几十年里,科学家们认为公众的支持是理所当然的,并不关心公共关系。当美国国会在1993年削减南南合作时,我在马里兰州。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出席了证词会议,国家电视网和地方电视台都没有报道。在听证会上,美国科学家无法说出希格斯粒子是什么。换句话说,国会*不理解他们的解释。”
张新民说:“欧洲人更了解隐喻。英国科学家告诉官员,玛格丽特·撒切尔是希格斯粒子。她一进来,每个人都转过身来。官员们明白了,‘哦,它非常有活力,把每个人都聚集在一起。"
中国仍然缺乏能够在世界上领先的大型设备。
“港灯的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器和我们的阿里计划都投资了1亿多人民币。事实上,这不是一个大的科学计划。它是“短、平、快”。它意义重大,投资少。”张新民说,朱诺(中微子江门实验设施)刚刚开放,正在考虑的CEPC(环正电子对撞机)更接近真正的科学仪器。
美国的LIGO引力波探测器耗资近6亿美元。JUNO耗资约22亿元人民币,预计将于2020年投入运营。预计中的CEPC直径至少是LHC的两倍,造价可能达到100亿元,但尚未得到国家确认。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积极提出并领导组织国际重大科学项目和重大科学工程”,这对中国科学家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然而,张新民仍担心能否获得该国的持续支持:“LIGO前后几十年都没有产生结果。大型科学项目需要长期支持。当然,我们必须尊重科学规律,做好科学研究和论证。科学家也应该就此与公众进行更多的交流。”(北京,3月9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