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读书无用论”重袭 高校教育难满足就业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20:43:15
...

编者按

“无用的新阅读理论”的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问题,一个科学发展问题。落后与落后,当前社会环境中暴露出来的许多问题,正是学校教育、公民教育和家庭教育失语的综合表现,也与缺乏科学学习和全面自我完善的经验有关。与公民旅游文明素养的缺失、极端社会暴力氛围的蔓延、网络道德秩序和法律底线的缺失等相似之处,在于“无用阅读理论”的普遍存在,这也是公民素养严重缺失的表现,以及其背后的功利价值的体现。

因此,首先,我们应该承认,如果不掌握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和能力,就很难养活自己,更不用说发展了。其次,有一点需要达成共识:要培养科学的阅读习惯,提高公民素质和人文情怀,从而促进公民个人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依靠一个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而在它的背后,我们需要制度的完善和观念的创新。

九月初,媒体报道成都女孩玲玲被大学录取了。尽管她的父亲有钱供她学习,但他拒绝提供学费和生活费,因为他认为“上大学没用”。这位父亲说“上大学是一项注定要失败的投资,捡垃圾比学习更好”,这在网民中引起了激烈的讨论。

后来,一项涉及成千上万网民的特别在线调查显示,70%的网民认为“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学习。”一些网民和媒体认为“读书无用”的新观点正在卷土重来。阅读真的没用吗?上大学真的是一项投入和产出严重失衡的“失败”投资吗?经济和社会发展越多,学习的需要就越少?诸如此类的问题正困扰着越来越多的人。

“读书无用”的幽灵回归

根据调查,新一轮“无用阅读”很可能会蔓延到基层。从成都父亲拒绝送女儿上大学的最新事件,到此前媒体报道的“当一个12岁的男孩充当婚礼主持人时,他的母亲说只要他有好收入,他怎么学习都没关系”,再到“他的母亲强迫女儿辍学参加《红楼梦》的选秀,声称当女佣是值得的”等新闻

“读书无用”并不新鲜。早在30年前,它就出现在“*”期间。20世纪90年代初,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后被引入时也很流行。近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高校扩招和教育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就业形势日益紧张。这一论点正在卷土重来。

人们从投资的角度来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的结论,这并非没有根据。事实上,儿童教育的成本确实在全面上升。以北京为例,最近一篇名为“中国十大城市生育成本排名”的网上帖子引起了热烈讨论。该榜单显示,北京的生育成本为276万元,居全国首位。根据12万元的家庭年收入,这对夫妇只能在没有食物和饮料的情况下工作20多年。在分娩费用中,教育费用约为180万元,约占总费用的三分之二。这个列表可能不具有权威性,但从反响可以看出,大城市儿童的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大学教育的费用正在迅速上涨。新华社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学费在10年内增长了20倍,而同期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其他数据显示,培养一名大学生的成本相当于一名农民35年的净收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员孙直言不讳地表示,中国的教育支出“在学费方面位居世界上最昂贵的国家之列”。

在高教育成本下是严峻的就业形势。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都在增加,就业也变得越来越困难。2013年,全国有创纪录的699万大学毕业生,被称为“历史上最困难的就业年”。

大学生的工资跟不上农民工的工资,他们的专业和职业之间出现了差距。根据2013年“中国蓝皮书”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研究报告,约1/3的毕业生从事与其专业无关的工作,一些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到30%。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只有大约1/6的医学毕业生从事医学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阅读和学习方面也越来越“务实”,功利化的阅读和学习趋势正在悄然形成。

据新华社报道,在中国人均购买的有限书籍中,80%是教科书、教材和考试指导书籍。许多出版公司将这些实用出版物视为重要的利润点。

中国出版商协会主席余友贤指出,功利阅读的泛滥将成为国民阅读的“敌人”。

功利主义价值观在起作用。

单纯以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学校教育的价值,并做出“读书无用”的判断是不全面的。业内专家表示,除了培养技能,阅读和上大学还应该强调文化素质和精神水平的提高。这些价值很难用经济投资和回报标准来衡量。

调查发现,影响这种“功利”选择的主要动机是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高校教育模式的畸形发展导致了学校培养理念、模式和市场需求的结构性错位。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高校扩招政策暴露出了它的不足。在校园面积扩大和各地学生人数倍增的背后,是教育质量下降和人才“分散”的趋势。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模式僵化,观念保守,管理低效,再加上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规划,导致毕业生能力和水平逐渐贬值,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伴随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理念的严重滞后,社会功利和浮躁心态的渗透和蔓延,影响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乃至社会教育,成为人们从“经济学”角度考虑投入产出比的重要原因。

在这些价值观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上大学或学习只是为了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如果找不到一份好工作,最好不要学习。与此同时,成功意味着领先和“名利双收”。与阅读量无关的标准也会影响一些人的行为选择。

社会教育学者、全国十大中学校长郭灭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社会价值观的异化和公民素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新阅读无用论”流行的重要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集体失语已经成为功利主义价值观传播的核心诱因。

记者的调查发现,公民教育体系严重缺乏公民教育和科学价值观。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市民的年阅读量大幅下降。今年4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次全国阅读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12年18-70岁的全国图书阅读率为54.9%,与1999年60.4%的阅读率相比,全国图书阅读状况总体呈倒退趋势。这与经济发展趋势形成鲜明对比。

2012年,普通成年人只读4.39本纸质书。除去课本,成年人平均一年读不到一本书,这远远低于韩国、日本和其他国家。一项国际阅读率的比较研究表明,韩国国民的平均年阅读量约为11本书,而法国和日本则在8至9本书之间。

据一些媒体报道,年人均阅读率如此之低,与中国作为传统礼仪国家和文明国家的地位极不相符。这表明公民的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亟待提高。

教育细分与理念创新

调查显示,不同行业和职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样化的。高校教育培训模式的细分势在必行。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迎强认为,综合性大学应继续重视高等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学生的全面培养,而以就业为导向、更加专业化的应用型大学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刘佳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分类分层,合理设置专业,建立双轨制高等教育体系。

“从教育观念到教学内容缺乏分层是许多人在大学里赔钱的主要原因。”刘佳说,为了改变一些人认为读书无用看法,高等教育必须建立一个精英教育和大众职业教育并存的双轨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从目标划分来看,精英教育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研究型人才。职业教育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和培养应用型人才。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于价值观的修正和引导同样重要。

郭灭说,学校教育的细分固然重要,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它还应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修正功利主义价值观和成功观念,为每个家庭树立科学的幸福观,培养健康的公民素质。这需要一个覆盖包括媒体在内的所有人的终身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具有大众教育的功能,也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创新理念,建立和完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尤为重要。当务之急是尽快培养人们的“科学”阅读和学习习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指出,阅读能力直接影响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目前,许多国家已经把全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

从这个角度出发,用客户玲玲的话说,“我非常喜欢阅读,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籍开阔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在大学里学习,一个人才能变得更有文化,有更高的水平。大学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玲玲说她不想成为一个只会做小生意、像她父亲一样生活的农村人。"她思想封闭,视野狭窄,没有精神追求."

阅读更多

院士担忧中国社会氛围中无形的“科学无用”

点评:“读书无用”的理性解读

胡琛:“阅读有用”的现实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