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探秘天气预报背后的高科技

科普小知识2022-07-12 22:07:19
...
到了夏天,不仅阳光明媚,还不时有台风横扫海岸。接下来,让我们听听专家介绍那些有助于提高天气预报准确性的“高科技”。他们是在极端天气到来之前通知和保护公众的人。台风是影响我国夏季的主要天气现象。虽然它可以缓解高温和干旱,补充淡水资源,但随之而来的大风、暴雨和风暴潮也给沿海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害。近年来,随着综合天气预报模式和卫星观测技术的进步,我国台风预报路径的误差正在缩小。“过去,台风预报是基于主观判断。目前,我们采用客观的预报方法,依靠数值天气预报,形成符合国际标准的台风强度分析过程。”中国气象局台风海洋预报中心首席预报员徐表示,特别是在建立了多集合预报模式系统的综合校正技术后,中国可以在台风路径集合预报中获得最新的实时定位和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这种预测是通过分析和评估几个样本的“平均分数”获得的,自然比简单的集合预测要好。此外,由卫星数据支持的地面观测站预测技术已经升级。特别是今年5月1日,风云四号卫星正式投入运行,为国内外用户提供数据和产品。今后,将有更可靠和更精确的观测数据用于台风位置和强度的确定。“国际上对一国台风预报水平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台风路径预报误差。2012年,中国24小时台风路径预报误差首次低于100公里大关,目前已达到约60公里。预测水平已显著提高。”许对说道。与此同时,基于台风影响的预测也在有序地进行,例如对强风的破坏性预测。徐应龙表示,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这是自1949年以来中国登陆的最强台风。当时,由于台风登陆点的破坏力很强,海南省气象台建议相关部门提前疏散登陆点25公里范围内的瓦房和危房居民。台风登陆前三小时,18万人成功撤离该地区,避免了更大的损失。除台风外,夏季极端风暴、洪水、高温等气候事件也给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70%的自然灾害是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其中,气象灾害大多是由极端天气造成的。自1991年以来,暴雨和干旱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每年造成约3000亿元的经济损失。“监测和预测极端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幸运的是,2010年,中国的极端天气事件监测和预报业务系统开始运行。通过建立一个指标体系,它可以监测该地区的所有极端天气事件。”国家气候中心首席科学家李伟敬告诉记者,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已被确定为世界气象组织亚洲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监测评估中心,其监测能力已得到国际认可。不仅如此,业务系统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属性做了大量的研究,建立了极端旱涝预测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我们对极端事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越来越频繁,相关研究已经量化。由于我国属于季风气候,可以说旱涝灾害的影响是每年最重要的气候事件。近几年来,旱涝预测留下了许多成功的案例,如成功做出了2015-2017年南方主要雨带的预测判断等。“以前,我们对极端天气事件的评估是在事后进行的。目前,灾害预测是通过预测与影响评估相结合而形成的。除了预测哪里会有干旱和更多的降雨,它还将预测干旱和内涝等天气事件将如何影响公众生活。”李薇晶说道。除了探索短期内风、霜、雨、雪、雨、阳光、冷暖的变化,气象学家也在努力将预测技术转化为持续服务民生的硬实力。北京气候中心副主任杜就是其中之一。杜表示,他们为城市建设项目提供气候服务,一方面保证建筑能够适应当地极端气候条件,同时有效利用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另一方面,缓解项目可能会对城市的气候资源造成损害,以防止当地气候恶化。“我们将气候服务引入城市规划——基于对城市详细空间气候环境的分析,并将其‘转化’为规划建议图,这不仅可以预防或减少城市化带来的气候问题,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规划和调整建议,从而达到缓解城市气候问题的目的。”杜认为,随着气象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领域的扩大,气象服务将对城市发展、运行和规划产生更强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