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方立天逝世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08:12:17
...

著名哲学史家、宗教学家方立天逝世

浙江永康人,方,1933年3月3日出生。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师从冯友兰、任等著名学者。1961年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任教。他是中国人民大学宗教与中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创始人,在国内外佛教学术界享有盛誉。7月7日,他因病去世。

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的印象中,他是一位端着一杯水和一个书包等着图书馆开门的老师。

在学术评价上,他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被誉为中国佛教哲学研究的里程碑式的成就。

他就是方,一位国际知名的佛教徒、中国哲学家和宗教人士,于7月7日因病去世。

在自习室学习了几十年后,他谦虚地谈到了自己的成就:“天、地、人、业成就了我的学术生活和幸运生活。”

“双农”中国哲学与中国佛教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他对中外哲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与冯友兰、唐永通、、任等著名学者的交往使他受益匪浅。当时,我与冯先生有了更多的接触,也更了解他对学术问题的态度、研究方法乃至精神氛围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方被分配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哲学史教研室,这是他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我开始在漫长的学术生涯中跋涉。"

在探讨研究方向时,方选择了儒、释、道三家互动融合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作为研究重点,将700年的佛教哲学与世俗哲学相结合,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教两个领域进行“双修”。

“决定学习佛教绝非易事,”方在他的自我报告中说,学习佛教需要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历史和其他学科的知识,以及对佛教的宗教生活实践的一定了解。

方对佛学有自己坚定不移的研究思路:佛学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思想体系之一,涉及方方面面;佛教在与中国固有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中,对中国各种形式的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哲学层面研究佛教与用佛教哲学的研究成果丰富哲学史是相辅相成的。

他写了50年,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宗教不是社会中孤立的现象,也不是文化领域中孤立的形式。只有结合影响宗教的相关因素来研究宗教,才能揭示其独特的本质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将其学术视野扩展到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国宗教理论。

1995年,方在全国首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荣获“佛教哲学”一等奖。该书出版于1986年,也获得了第一个中国图书奖,是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佛教书籍之一。

“我着重探讨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核心问题,并对中国文化的三大传统(人文主义、自然主义和解放)提出我的看法。我还认为,生命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方说:“在中国宗教理论领域,我近年来一直在思考。正确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传统宗教观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具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方教授不仅阐述了宗教知识,而且在理解和理解中国宗教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观点,对后世研究中国当代宗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对宗教与文化关系的精辟论断,对今天的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方50年的创作,一条主线就是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他说:“为当代世界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我们宗教学者的重要责任。”

正直和追求崇高的原则

他在佛教和哲学领域都有所建树,为方赢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和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等荣誉。他还培养和巩固了自己冷静、专一、无畏的治学态度和正直高尚的做人准则。

“他没有一个大学生的风格,不会空谈,他总是那么谦虚,有新的观点,特别想听听我们的意见。从方先生的身上,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忍不拔的可贵精神,什么是刻石刻石的可贵精神,什么是正确的站立方式和温润的人格魅力。”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非常欣赏方的学术态度和风度。

不是一个佛教徒,而是一个理性而客观的研究者,但是“儒、释、道的思想可以在我身上得到反映”方说,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生活和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影响。“我的工作和事业采取了儒家的态度,我充满活力,充满希望,不断努力自我完善。生活和名声受道教和佛教的影响——顺其自然,不要在意。”

有评论说,方是“新中国培养的能站在学术史上的学者”。他用实际行动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