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丁光生:甘为他人做嫁衣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08:27:06
...

201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在全所组织了一场关于“新药精神”的大规模讨论。在最近的发布会上,一位白发、红外套、慈祥的老人出现了。记者注意到他带着一个略重的黑色挎包,不仅破旧,而且在路上也磨损了。然而,老人似乎非常珍惜它。当他坐下后,他摸索着把包从肩上拿下来,小心翼翼地挂在椅背上,就像照顾一个老朋友一样。如果不是因为介绍,谁会想到这位朴实节俭的老人是93岁的老科学家丁广生,他创建了上海医学院药理学实验室?

冒着死亡的危险回国服务

1951年7月17日,丁广生从美国回到祖国。作为中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师和药理学博士,他是由原主任赵成家介绍到药物研究所的。那时候,出国留学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并不容易。“我很难回家。我带着为我的生与死而战的决心,经过多次斗争后回来了。”说到那次经历,丁广生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1946年,丁广生被当时的教育部录取,公费出国留学。经过一年的准备,他于1947年以临床麻醉师的身份进入芝加哥大学,并在药理学系攻读药理学博士。他勤奋好学,对学习负责,在业内赢得了一致好评。他不仅被选为美国西格玛Xi协会的成员,还收到了美国许多著名组织的工作邀请。然而,新中国的成立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给了丁广生一种强烈的重返军界的愿望。然而,他的决定受到了美国方面各种障碍的阻碍。为了尽快回到祖国的怀抱,丁广生给当时的*委员会写了一封信,问道:他收到了中国*欢迎他回国的回复。丁广生对此进行了辩护,甚至用英文对中国的回复进行了公证。美国*不得不释放他。

丁广生回忆道:“当时我从旧金山上船。船即将起航。突然,联邦调查局人员登上了这艘船,并声称不允许他们航行。他们必须先检查两个人的行李。一个是我,另一个是姓刘的中国学生。”他们的行李放在舱底,很难打开。为了配合检查,客轮不得不长期依赖它。紧张的气氛笼罩着渴望回国的人很长一段时间。由于钱学森出航前不能回国的先例,丁广生感到非常担心。幸运的是,“最后,没有发现违禁品,美国人不得不让我们走。”

这艘船在太平洋航行了半个月。船上的28名中国学生经常聚在一起聊天。之前被检查过的刘姓留学生也拿出一本关于新*主义的书,号召大家一起学习。“后来我们得知,她原来是一名地下党员。可以看出,我们都冒了很大的风险,下定决心回到中国服务。”当丁广生历尽艰辛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在深圳罗湖火车站第一次看到五星红旗时,他不禁潸然泪下。

丁广生对祖国的感情几十年来从未改变。在他看来,所谓的“新毒品精神”不能脱离“爱国主义”这个词。他说:“只有把祖国放在心上,我们才能真正制造出‘为国家’和‘为人民’的新药。"

药理研究室从地下崛起

回国后,丁广生很快就收到了几所医学院的工作邀请。在叔叔朱克真教授的推荐下,丁广生选择了加入上海医学院。丁广生一进入研究所,就立即开始了药理研究室和动物之家的筹备工作,这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无到有的大工程。

丁广生当时的工作确实一丝不苟,亲自动手。他处理一切,从设计和监督实验室和动物之家到购买桌子、椅子、笼子、仪器和设备。他建了四次动物屋,有时甚至一个人在动物屋过夜。冬天,水泥凝固太慢,不会影响进度。他手里拿着一个火盆,以促进干燥。为了制作筛选模型,他带领他在动物之家的同事连夜捕捉流浪猫和流浪狗……所有的事迹至今仍被人们谈论。

丁广生皮星戴岳的作息习惯就是在那个时候形成的——他早上四五点钟上班,晚上十点钟下班,风雨无阻,假期依然。“在我们的印象中,丁先生总是背着一个包,面对着晨光,雄赳赳气昂昂地向我们走来。这个场景总是给我们灵感和力量。”丁先生从他成立的那一年到他的晚年一直坚持这个“时间表”。几十年来,他是最早在研究所工作的人。仅仅因为这个原因,他就成了医学研究所的传奇和令人钦佩的风景。”丁广生的同事这样描述它。他的学生甚至取笑他,要求他申请“坚持早操”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丁广生的科研工作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心血管药理学研究、抗血吸虫病研究和重金属解毒剂研究。“有许多绿色的水和山是徒劳的。华佗是无助的小虫。”20世纪50年代,在*的号召下,针对中国南方各省长期存在的血吸虫病,发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防疫战争。当时,世界上只有一种治疗血吸虫病的特效药——酒石酸锑钾,但酒石酸锑钾毒性很大,许多病人被这种药杀死。经过反复筛选,丁广生和他的同事发现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解毒剂——二巯基丁二酸钠。一旦推广应用,它已经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这种解毒剂也被发现对重金属中毒和毒蘑菇中毒有一定的效果。令我感动的是,1958年中山医院对二巯基丁二酸钠进行检测时,丁广生自愿成为临床试验的第一个“病人”。丁广生不仅有对付“虫子”的妙手,而且还有一颗“神农尝遍各种草药”的医生般的善良心。

此外,丁广生开创了冠状动脉循环和动脉粥样硬化药物的研究,并开创了一种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结构类型,通常为10-10线...所有这些不计其数,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类的利益。

由于丁广生的不懈努力,到1954年底,药理研究室已初步发展到21人。这是上海医学院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那以后,从药物中提取的化学活性成分从未被送到美国进行分析。

从医学专家到编辑

丁广生是我国第一代临床麻醉师、药理学家和编辑。他在医学和编辑这两个看起来相距甚远且很少交叉的领域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

1979年,丁广生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当时,全国药理学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药理学出版物《中国药理学学报》。丁广生当选为总编辑并做好了准备。一年后,《中国药理学报》正式出版。1982年,丁广生创办了《新药与临床》杂志,并担任主编。此后,他的全部精力都转移到了办刊和参与科技期刊编辑协会的筹备工作上。“编辑协会”一词在当时颇有争议。许多人说“编辑科学”在世界上甚至没有正式的名称。编辑《剪贴》不是吗?你为什么要建立一个社会?”丁广生说,“但我坚持认为编辑是有学问的。”丁广生用自己的努力和毅力创造了一种新的英语词汇编辑学。这一全新的概念已经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认可。

当记者联系他进行采访时,他发现93岁的丁先生仍然坚守在《中国药理学报》编辑部一楼办公室。丁广生笑着说:“我的座右铭是愿意为别人做婚纱。”编辑工作是一份“只贡献不出名”的工作,但他“愿做护花的春泥,愿做建设两个文明的“铺路石”。即使他的眼睛生病了,视力恶化了,他仍然坚守在这份“卑微”工作的前线。

属于丁先生的“新药精神”

1985年,丁广生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90年春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秦伯夷为丁广生写了一首诗:“感恩报国,横渡大洋,细雨滋润万物,绣国玺。一些案例经常显示经济和金融书籍,但员工和鞋子不涉及名利场。新药的评价是由国王发起的,期刊由赖文阳管理。最有价值的是,坦率的谈话能温暖人心。”这首诗不仅高度评价了丁广生的事业成就,而且强调了丁广生热情的个性。

在丁广生的90岁生日上,时任药品监督管理局党委书记的程建军说:“90年来,丁广生用他对生命的热爱、对集体的热爱和开朗的性格感染了他的同事和朋友。”

他会清楚地记得他的同事、朋友,甚至是他们所爱的人的生日,并致以最美好的祝愿。“当他能够走路时,他每年都会回家拜年。在过去的几年里,他用新年贺卡来表达新年祝福。近年来,他坚持通过电话祝福他的同事和朋友。人类的触摸是感人的。

虽然丁广生视力不好,腿脚不方便,而且经常拄着拐杖出行,但他总是面带微笑地和所有认识的人打招呼。他也喜欢和熟人开玩笑。有一次,他对沈京康研究员笑着说:“我听说你去乘滑翔机了?这非常好。”简而言之,不仅有嘲笑,还有对朋友的关心和关心。在一次会议上,当大家一起吃盒饭时,丁广生自称用自己的饭卡为大家结账,并邀请大家:“到我在浦西的办公室来,我请你们吃饭!”

“丁先生不仅幽默,很健谈,而且很有感情。有一次,他来到药品监督管理局一期的会议室,面对着熟悉的布局和陈设,突然叹了口气,“许多老同事都走了”,眼里含着泪水。这一幕让我心软。”一个学生这样说。

93岁的丁广生喜欢开玩笑地称自己为“90岁”,并说他必须与时俱进。然而,他那跟不上时代的老伙伴——黑色大挎包——已经陪伴了他很多年,从崭新闪亮到沧桑。丁广生的为人给记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有着强烈的人格魅力:献身事业,追求完美,奉献他人,爱护他人,生活节俭朴实。在他的一生中,他能够负担得起他一再强调的属于毒品拥有者的“新毒品精神”——创新、实用主义和爱国主义。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