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自远:走!到月球背面去
12月8日凌晨2点23分,中国长征三号乙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地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在近地点约为200公里、远地点约为42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上,人类开始了第一次“重返月球之旅”。
“在南方的月球背面,有一个巨大的坑,在42亿年前被砸碎,用来挖出月球上最古老的东西。我们嫦娥4号将落入月球背面的大洞。”在一次演讲中,欧阳自远用共同的语言向大家解释道。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第一位首席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探月工程。他成功地推动了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并指导制定了中国探月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他被称为“嫦娥之父”。2014年11月4日,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了一颗编号为8919的小行星欧阳自远星。
在神秘的月球上
地球和月亮的关系是什么,天空是什么样的?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飞船的宇航员们带着一系列任务前往月球,希望能近距离观察月球,从而解决了所有关于月球的猜测。
“月球上没有大气层。这是一个超高真空,所以它的环境非常恶劣。没有风、雨和任何气候变化,就不会有生命。”欧阳自远说,“所以月亮一直是荒凉和孤独的。这是我们的月亮。”
美国宇航员阿罗波曾从月球带回大量土壤和岩石样本,其中一个被送往中国。欧阳自远很幸运有机会研究这个月球标本。
“仅仅0.5克石头,我们就花了4个月时间完全解剖并发表了14篇论文。我们已经弄清楚它是什么,它有多老,它有什么。美国人也很欣赏它。我没想到中国会如此清晰地剖析它。”
自1993年以来,他一直积极呼吁中国*启动月球探测项目,希望找到有助于人类社会在月球上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国家要求我们首先证明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需要制定发展战略和长期规划,中国应该如何做,第三,应该如何首次进行具体设计。”经过十年的认真论证,2004年1月24日,国务院批准了月球探测工程的一期工程,并正式命名为“嫦娥工程”。结果,欧阳自远变得越来越忙,不知道冬天该怎么加衣服,夏天该怎么减衣服。
2007年10月24日05: 00,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在西昌发射。11月5日上午11点37分,嫦娥一号在月球附近首次成功刹车,卫星速度固定在每秒2.06公里。就在这时,欧阳自远和总指挥栾恩杰以及总设计师孙家栋情不自禁地拥抱在一起。他的眼里充满了泪水,他哽咽道,“包起来,包起来……”
一块陨石打开了通往太空的大门。
"唤醒沉睡的群山,让它们献出自己无限的财富."欧阳自远的青年时代恰逢新中国成立。这句话触动了年轻人的心。1952年,他申请了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查专业。
就在欧阳自远为祖国的建设寻找矿产的时候,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宣告了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欧阳自远:“我们整天做地质,就像蚂蚁在地上爬行一样。如果一颗卫星在天空中飞行,它能清楚地看到一切,那肯定会是另一个场景。"
不,后来月亮上的一块小石头改变了欧阳自远的人生道路,并引导他打开了通往太空的大门。
1976年3月8日1500时左右,一颗重约4吨的陨石从地球轨道后方超过了地球,并以每秒15至18公里的速度撞击大气层。巨大的轰鸣声让惊恐的人们猜测:是不幸的飞机坠毁了,还是受到了某种新武器的袭击?
当时,正在北京参加地下核试验会议的欧阳自远收到了中国科学院的紧急通知。第二天一大早,他率领一个检查组来到长春。
“不管发生什么,都是天意。我现在正在做研究,随时可以为未来的探索做准备。我会做的。”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成员对从天而降的石头进行了发掘和研究,初步判断这是一次大规模的陨星雨。
此后,欧阳自远潜心研究吉林陨石,出版了专著《天体化学》,成为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第一部著作。他坚信中国的太空时代终将到来。
科普之路十年
对中国是否应该探索月球的疑虑从未停止。
为了推动中国探月计划的实施,除了研究之外,欧阳自远还做了大量的游说和呼吁工作,向公众和决策者宣传中国探月的重要性。自从第一次做这件事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
“中国为什么想探索月球?我们中国人不可能完成地球上的一切。我有责任和义务向你们报告月球探测项目与我国发展的关系。”大多数时候,欧阳自远都会以这句话开始。
“科学普及必须有明确的科学主题,生动地解释科学原理,以便公众能够理解科学,产生兴趣,亲近科学和热爱科学。如果听众不理解或者觉得无聊,那一定是演讲者的问题。”
他报告的主题生动有趣,从月球探索到火星和太阳系的其他行星,低语,小天体撞击地球的“灾难”和“祝福”,寻找外星生命,世界末日和地球的“死亡”。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对于嫦娥四号来说,这是公众最大的疑问。甚至有科幻小说或新闻报道暗示月球背面是外星人监控地球上人类活动的基地。
“有些人写信给我,提到其他国家不敢去月球背面。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要去惹麻烦?如果我们遇到外星人,我们会怎么做?各种各样的传说使月球背面充满了魔法、恐怖和幽灵。”他说:“这既涉及科学问题,也涉及谬误。问这些问题的人实际上是那些不知道真相但关心我们的人,所以我应该解释一下。”
十年来,欧阳自远每年都会对其科普报告进行统计,平均每年有52次会议,面对面的观众超过3万人。
去年,欧阳自远在一次采访中说:“我已经83岁了,有太多的事情要完成。我想我可能完成不了它们,所以我希望我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把它做好。”
上一篇: 山东大学回应学位证“错别字”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