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回国,中科院外籍院士孙立成全职加盟西湖大学
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在孙立成疫情期间回国。飞机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降落后,迎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14天的隔离观察。
4月24日,《浪潮新闻》(www.thepaper.cn)从西湖大学获悉,孙立成已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科学学院,并于2020年成为该校第一位讲座教授。
孙立成是瑞典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国院士、瑞典国家杰出教授、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教授、国际著名化学家、人工光合作用领域专家,“世界上被高度引用的科学家”。他的研究领域有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人工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在自然界几乎无处不在。例如,绿色植物利用阳光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和水(H2O)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等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这个最基本的化学反应过程是大自然保持地球数十亿年可再生循环的关键。然而,通过人类对这种自然而不可思议的可再生能源循环系统的模拟,如何利用太阳能将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和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储存的化学能,被称为人工光合作用。
“光是照射在河流、湖泊和海洋上的普通阳光不能产生氢和氧。催化剂的情况不同,它相当于在山里开一条隧道。”孙立成说,实现水氢“等式”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在于催化剂。如何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水氧化催化剂已成为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技术瓶颈。
他长期从事太阳能燃料和太阳能电池先进科学应用的基础研究。在水氧化高效分子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氧-氧键的形成机理以及水光解制氢功能器件的设计和制备方面,已经取得了引起国际同行关注的研究成果。目前,世界领先的水氧化分子催化剂,如Ru-bda催化剂,诞生于他的研究团队。其催化水氧化效率可与天然光合作用相媲美,被认为是人工光合作用领域的重大突破。
孙立成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涉足人工光合作用领域。1990年,孙立成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并在原中国科学院光敏化学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太阳能的清洁转换,并对人工光合作用非常感兴趣。1995年,他加入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并开始担任助理教授。九年后,他被提升为教授,并于2017年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学院的院士。
20多年来,孙立成不遗余力地促进中瑞科技合作与交流。他大力推动“大连理工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分子器件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他为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他还为国家培养、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提升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自20年前以来,人工光合作用和清洁能源的概念一年比一年热。瑞典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当然,我想尽快推动中国加入竞争,实现资源创新,抢占未来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如果你能利用你所学的知识为你的祖国做出一点贡献,那是非常有意义的。”孙立成说。
2020年初,孙立成提出了将西湖大学加入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和瑞典国家研究委员会的想法,仅过了两年,他就被评为瑞典杰出教授。据报道,瑞典只有27位杰出的教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学、人文科学和管理。他们每个人可以连续10年每年获得500万克朗的研究资助,即5000万克朗,资金的使用是100%自主的,没有任何限制。
"加入西湖大学后,我的研究重点仍然是催化和可再生能源转换."孙立成说,他试图制备一种可以大规模使用且成本低廉的催化剂。“基础研究已经进行了很多年,但同时也是一场与时间的竞赛。全世界都在为谁突破高效、廉价、稳定的水氧化催化剂的技术瓶颈而斗争。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可再生能源、环境气候和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目前,孙立成实验室和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燃料中心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人才正在向世界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