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西安交大杜海峰:做“有情怀”的社会研究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09:48:53
...

杜海峰

■石桥,本报驻陈彬记者

从“人工神经网络”到“新城市化”,这个看似陌生的学科跨度对Xi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杜海峰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长期以来,杜海峰致力于运用复杂网络等科学和工程方法,描述和分析新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关系,探索流动人口的可持续生计。它不仅在咨询与建议的研究中走了一条独特的道路,而且通过工程与社会科学的“嫁接”,为社会问题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从社会关系看群体行为特征

杜海峰在Xi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完成了硕士和硕士学位。在其他人眼里,他遵循工程学者的标准成长道路。2000年初,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Xi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李书卓教授的团队进行的人口、性别和家庭研究所吸引。他意识到他从事的网络科学研究和社会关系之间有微妙的相似之处。

将领先的学术理论和方法引入中国社会问题研究,对中国社会问题进行准确描述和合理解释,从而找到科学的社会治理方法这是杜海峰的总体学术逻辑。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在国内开展了一项大规模的社会网络调查,并将“个人中心网络”与“整体网络”有机结合起来,从复杂的社会网络图中寻找群体行为的规律。

“大规模”是什么意思?杜海峰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每个人都是社交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与和他有关系的人联系在一起。在一般的社会整体网络问卷调查中,网络规模不容易超过100。2005年,杜海峰的团队对深圳的200名农民工进行了一项社交网络调查。利用调查数据,杜海峰和他的团队成员系统地揭示了农民工社会关系中存在的“小世界”现象和“无标度”等复杂网络特征。利用这些特征,他们从新的视角揭示了农民工的社会分层和“小群体”现象,为农民工的服务管理和权益保护提供了有力的实证依据。

在2013年的调查中,杜海峰团队利用农民工关系网络的结构特征,系统分析了农民工群体行为特征和*发生机制。该研究结果得到了深圳市平山区劳动部门的认可,并在后续工作中得到应用。因此,他也成了当地*和工人的“教授的好朋友”。

杜海峰从跨学科研究中找到了兴趣和使命的结合:“用你的工程背景来发展公共管理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并尽你所能来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做以人为本的“情感”研究

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当然重要,但只有一个立足点,那就是以人为本这也是杜海峰“充满激情”的社会科学研究的开始。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流动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当学术界普遍关注流动人口的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等制度方面的问题时,杜海峰找到了另一条出路,更加关注进城后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的“场域”变化,更加关注如何通过社会关系分析找到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有效途径。

杜海峰综合运用数学分析、模拟分析、社会网络和复杂网络分析、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政策分析等多学科研究方法。,重点探索基于社会计算的公共管理新理论和新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以农民工为代表的中国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发展的社会问题。自2004年以来,杜海峰主持了20多个专题,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杜海峰领导的“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以农民工生计为出发点,运用案例分析、综合统计分析和计算模拟等多种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法,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转移的核心问题和对策进行研究。自2013年以来,研究团队成员走访了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深圳、正在崛起的能源基地河南平顶山和山川秀美的汉族之乡陕西汉中,试图揭示农民工面临的主要困难、核心需求和贫困根源,并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顺利持续推进提出对策和建议。课题组撰写了98万字、涉及三地四县的9份《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市民化关键问题调查报告》,旨在对推进“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进行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建议。

走进杜海峰的办公室,记者被挂在墙上的宁强县地图吸引住了。地图的角已经磨损了。这张地图是他去汉中宁强县做社会调查时得到的。在那次调查中,他遇到了一位“李达康”式的镇党委书记。通过深入采访,他了解到,党委书记通过“努力工作”从普通村民成长为国家公务员的过程,增强了他在基层和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做研究的信心。他还希望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查获得书本以外的知识,从社会中学习更多。“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深入社会,尤其是当地社会,进行研究,不仅要把地图挂在墙上,还要把它印在心上,在脚下测量,从而获得真正的精神体验。”这是杜海峰教育人民的座右铭。

《中国科学新闻》(第八版,2017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