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的声音:学术期刊如何跟上学术创新步伐
2017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自然——传播》发表论文。几个月后,她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催促她为报纸付款:“金额是33,100元,你的付款已经过期,请尽快付款。如果你不一直支付,这可能会影响你的贡献被接受的可能性。”
在近日举行的2017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协会主席朱邦芬宣读了这封“讨钱”的邮件,并转述了院士对此事的看法:“我国在科技上投入了大量资金,除了直接用于基础和应用研究活动外,还为国外贡献支付了大量的出版费。尽管这篇文章已经发表,但对一线施工人员影响不大,因为语言等各种因素,他们很少阅读。”中国学者不仅要为发表学术论文支付出版费,国内图书馆也不得不动用大量资金购买国外电子期刊数据库。面对“中文写作,中文付费出版,中文付费电子版”的现状,他呼吁:“是时候在中国的土地上写文章了。办好中文出版物是从“赶超”到“领先”的重要一步。"
院士的期望也是全国许多科技工作者的愿望。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来说,虽然大部分重要文章发表在国内期刊上,但他们期望在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学术期刊能够建立更高效的出版机制、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在这个由中国期刊协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电子杂志等机构主办的论坛上,中国学术期刊如何追赶中国学术进步成为讨论最多的话题。
开始的权利:为卓越的成就争取时间
“对于那些有望获得大奖的一流职位,无论它们在哪个期刊上发表,首先发表都是绝对的原则。”在朱邦芬看来,事实上,许多中国研究人员都愿意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他们杰出的研究成果。他希望国内几家高水平的学术期刊加大对原创研究成果的支持力度,帮助优秀论文率先发表,为中国学者参与国际竞争提供更大的舞台。
目前,已经有一些网站可以*发表学术论文,成为科技论文的起始平台。十多年前,俄罗斯数学家格雷戈里·佩雷尔曼在收集论文预印版本的网站arXiv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庞加莱猜想的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201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中国十四号”投入运行,为中国科技期刊转型提供了新思路。然而,由于缺乏审计系统,一些学术水平较低甚至违背科学常识的文章可能会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混为一谈,而优秀的学术成果可能会被埋没其中。朱邦芬提醒,国内科技界、期刊界和网络产业应共同努力,加强同类平台建设,选择优秀科研成果,及时推向学术界。
一些学术期刊着眼于新的媒体定位,开始尝试媒体整合。2017年11月7日,由《金融科学》杂志编辑部主办的“学习十九种精神与中国特色*金融理论创新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第二天,该杂志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份专家对研讨会意见的总结。接下来的几天,中国金融科学院院长、*财经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财税研究所所长郭等专家的发言经过编辑加工后,在此公开号码上发表。
“微信公众号全文发布后,我们整合了中国知网上的7篇专家文章进行在线发布。2017年11月25日,这些文章发表在第11期《金融科学》上。《金融科学》杂志副总编辑李杏认为,由新媒体、互联网和纸质媒体组成的这一传播链,已经达到了“反复顶”一个学术话题的效果,能够促进相关学术研究的不断发酵。
微信公众号发布、学术期刊网站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这种立体化的期刊出版形式不仅丰富了学术论文的传播手段,也使这些学者在学术成果的“起始权”竞争中更具主动性。
2016年1月12日16: 38,《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采用优先数字出版形式,在学术期刊网站上发布了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撰写的《供给侧结构改革——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新常态》。胡鞍钢和他的同事们对“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解释首次在学术界提出。然而,发表这篇文章的纸质杂志在印刷、运输等环节后的两个月内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这篇论文被下载了3万多次,被300多篇论文引用。它也是优先的数字出版物。2017年10月31日8时24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论新时期*的中国特色*思想》首次在学术期刊网站上发布,比纸质版提前4个月。在短短的40天内,有近20,000篇论文被下载。除了报纸本身的重要性之外,开始上网也是其迅速传播的必要条件。
传播权力:英雄不仅是“影响因素”
如何判断学术期刊的影响力?根据目前流行的做法,人们通常会看这类期刊的“影响因素”。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是将两年内期刊文章的总引用次数除以这两年内期刊发表的文章总数。“分子”是引用的数量,“分母”是文章的数量,比率越大,影响越大。因此,一些期刊一方面减少发表的文章数量,另一方面邀请权威学者撰写热点文章以提高引用率,甚至一些期刊要求作者引用尽可能多的期刊文章,或与其他期刊通过各种方式相互引用,都是为了减少“分母”,扩大“分子”,从而提高“影响因子”。
“如果一份学术期刊一年只发表几十篇文章,即使影响因子很高,总体影响也是有限的。”朱邦芬认为,中国科技期刊不仅要追求影响因子,还要追求引文总数和引文半衰期。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多种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制定自己的科技期刊评价标准,我们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学术话语权。
“一篇关于《说文解字》的文章可能不如一篇关于政治、经济和法律的文章被频繁引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水平低、质量差。你的著作可以是政治、经济和法律研究的第一部,我的著作《说文解字》也可以是第一部。你可以第一个送“一带一路”,我可以第一个送契丹文化研究。为什么不呢?”《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姜冲岳表示,学术期刊的视角应该从关注文章转载和影响因素转向关注学术。“那些影响因素小但具有特色和学术价值的期刊坚持学术标准,保护学科结构,它们的贡献总有一天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和尊重。”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编王明亮表示,为了适应中国学术期刊发展的新趋势,学术期刊网站有责任建立更加开放和规范的学术评价平台,提供更加完善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数据和工具,使中国学者的创新科研成果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可。
(记者杜宇)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