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人类胚胎基因研究惹争议:当科学撞上伦理
对人类胚胎的研究一直存在争议。
4月22日,《自然》网站上的一篇报道称:中山大学的黄军完成了世界上首个人类胚胎基因改造实验。他们用基因编程技术CRISPR/Cas9修饰了β珠蛋白基因,该基因的突变将导致地中海贫血。该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蛋白质与细胞》上。
由于首次尝试对人类胚胎进行修饰,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据说这篇论文最初是提交给《自然》和《科学》的,但是由于伦理和道德上的争议而被两家杂志拒绝。
伦理框架下的实验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成智是中国第一批公开评论该事件的人之一。
黄军等人研究并使用了医院丢弃的有问题的胚胎,这些胚胎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被广泛使用。知情人士还向记者透露,他们的实验是在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框架下进行的。
《中国科学》的记者联系了发表这篇文章的《蛋白质与细胞》编辑部。主编张晓雪告诉记者,这项研究符合我国法律。然而,它也提醒他们进一步改进与人类胚胎有关的研究规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不想批评,我只想表达我对未来的担忧。”王成智说测试本身没有伦理问题,也没有跨越伦理界限,但它已经触及了这个界限。
的确,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黄军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科学家的争议。在早期,这篇文章被《自然与科学》拒绝。原因之一是存在道德争议。
哈佛大学干细胞生物学家乔治·戴利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尝试用这项技术来修饰人类胚胎基因。这是一个里程碑,当然,也是对那些相信基因编辑可以完全消除疾病基因的人的一个警告。
当然,也有许多支持的声音。该领域的一名专家告诉记者,黄军的研究属于实验室的基础研究,并不打算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一个实验。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动物胚胎是常用的实验材料,但“如果基础研究的结果用于人类,人类胚胎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得到一些更直接的信息,这也有助于理解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国平认为是这样的。
技术争议
黄俊友的团队用86个废弃的胚胎进行实验,发现其中只有28个胚胎的DNA编辑成功,成功率约为30%。记者多次通过邮件联系黄军,但截至本文,他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黄军对这项研究的“手术刀”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这项技术利用细菌用来保护自己免受病毒侵害的系统,让研究人员能够切除选定的基因并插入新的基因。
目前,这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动物实验。不过,上述专家告诉记者:“被遗弃的胚胎更接近人类胚胎,对相关法律的研究将变得更加清晰。”
然而,科学家们还没有完全保证这项技术的安全性。黄军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已经看到了大量的遗漏效应。黄军在他的论文中指出:“要编辑一个正常的胚胎,成功率必须接近100%。这表明这种方法还很不成熟,所以我们暂停了它。”
黄军说:“我们的研究显示了当基因在胚胎中被编辑时会发生什么,而不是在没有任何数据的情况下讨论它的质量。”
上述匿名专家表示支持黄军等人的实验。“每次科学革命或生殖医学革命时,都会有一定的伦理考虑。试管受精在一开始也遭到反对。”在他看来,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人们不能仅仅因为手术刀可以用作杀人工具就停止使用它。
王成智认为,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疾病严重到足以突破伦理限制,需要在人类生殖细胞或胚胎上进行测试。“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最终消灭一种遗传疾病。没有别的选择吗?”
争论的最终目的
无论如何,科学家承认基因编辑技术为治疗主要的罕见遗传疾病提供了可能性。
“关于使用基因组编辑来修饰人类胚胎DNA的争论的本质不是基因组编辑本身,而是因为使用的材料是人类胚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邱金龙说,任何对人类胚胎的人工操作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所以科学家应该谨慎对待人类胚胎的研究。
王成智还说,基因编辑技术将来可能会应用于人类,但他希望只用于体细胞,而不是生殖细胞和胚胎。“伦理和科学技术同等重要,但科学界对此的理解远远不够。”
赵国平不承认这一点。“伦理学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近几十年来,伦理问题已经从社会对生命科学的需求转变为科学家的自觉需求。”
一位专家仍然表达了他对基因编辑技术的最终期望。他告诉记者,人们的终极梦想是编辑生殖细胞或胚胎,以防止可怕的基因突变进入下一代。
如果我们想获得更多的研究意义,可能会有更多的实验研究。许多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争论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这一领域的实验标准化,并制定明确的标准。
“用基因组转化胚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中,有相当多的基础和转型研究需要长期、全面和深入的努力。”赵国平说。
对于基因编辑技术的争议,邱金龙认为,国家需要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积极规范和促进基因组编辑的研发。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也应该帮助和促进公众对新技术的理解,从而提高社会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