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三大目标 “张謇”号首航成功
科学网上海9月23日电(记者黄鑫)经过72天9千多海里的航行,中国10000米载人潜水器研究母船“张謇”号于9月21日晚抵达上海鲁超港客运码头,标志着“张謇”号首航圆满结束,海上丝绸之路之行正式开始。彩虹鱼在建造一个10,000米深的科学移动实验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为中国第一艘完全由民营企业出资建造的远洋科研船和未来万米载人潜水器“彩虹鱼”的母船,“张謇”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成为国际一流深海科研服务平台的重要使命。除了用于深海科学研究外,它还具有许多功能,如深海救援和打捞、海洋工程设备检修、水下考古、深海勘探、观光等。
“张謇”号于今年7月11日从上海启航,标志着郑和下西洋611周年。据报道,第一次飞行分为两条腿。第一站从上海出发,前往中国南海,在西沙群岛海域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科研设备浅海试验,并于7月23日抵达深圳。第二站于7月24日从深圳出发,穿过赤道向南,通过拉包尔港进入巴布亚新几内亚水域。第二航段与当地采矿公司合作,在两个金矿附近的水域进行了海洋环境调查,并在8000多米深的新不列颠海沟进行了若干深海设备测试。9月5日,他完成了所有的科研任务,启程回国,并于9月21日返回上海。
第一次航行很好地实现了出发前设定的三大目标,即试验船海洋航行和科研设备的可靠性、对深海进行全面调查的能力、以及以海洋环境调查为契机,探索工业、大学和研究机构全面科学调查的运行模式。从3月24日“张謇”号的下水到7月11日的首次南太平洋航行,彩虹鱼团队在短短120天的准备时间内克服了种种困难,创造了中国民营科研船参与国际海洋科研合作的奇迹。
专家认为,这第一次航行很好地测试了“张謇”号科研船的远洋航行性能和船上执行科研任务的各种科研设备的可靠性。在72天内,“张謇”克服了强烈的台风,恶劣的海况,甚至海啸警报。整个过程没有发生重大系统故障,所有工作都顺利完成。船员和工程师在应对各种复杂的环境变化方面经过了良好的训练和调整,为“张謇”今后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提供优质高效的科研服务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过第一次航行的考验,“张謇”号已经建立了一套海洋科学考察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开展深层次研究任务和服务国内外科研机构的能力。
与此同时,来自国内外的深海科学专家在第一次航行的深海沟中进行了各种现场科学考察活动。利用10000米深的登陆器、全海洋深多波束测深系统、全海洋深浅层剖面系统、船载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重力采样系统、原位质量过滤等设备对多深度的水下环境进行采样和分析。其中,由上海海洋大学深海科学技术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万米深登陆器首次潜入6700米深处,水下摄像机捕捉到5000米深处的各种宏观生物活动。这一科学调查将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此外,“张謇”还与跨国矿业公司合作,对采矿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进行了联合调查和评估,在利用私人资本探索深度科技的工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张謇”号对当地金矿附近水域的矿渣、化工原料等污染物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进行了多波束探测、海水和沉积物取样等多项作业,与国际团队的各项科研工作配合良好。“张謇”作为科研平台的软硬件能力已经得到国际专业评估机构的认可。
与此同时,来自中国的10多名深海爱好者首次被允许使用船上的水下航行器潜入水下80米,让他们第一次真正领略美丽的水下世界。海洋环境评估和水下旅游领域的“试水”都是彩虹鱼推动深海科技联合发展的一部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众将会体验到深海科技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越来越多的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