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双一流”目标已定 中国大学吹响冲锋号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00:09
...

■我们的记者柴伟于11月5日从北京发来

11月5日上午10点,*人民*门户网站和教育部门户网站发布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人们对“双头等舱”的各种猜测也已平息。

《总体规划》5266字的文本,是中国高校和学科首次有在一定时期内进入世界一流前沿的宏伟目标。每一个字每一句都体现了中国从一个高等教育大国走向一个高等教育强国的强烈愿望。

从2013年上半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总结我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精神,梳理问题,研究判断形势开始,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形成的《总体规划》,经过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和*综合改革深化领导小组的多次“大试验”,终于从纸上变成了实践。

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示自信和尊严吗?能否为实现“两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面对激烈的世界竞争,高等教育需要勇气和自信,也需要改革创新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要以世界一流的标准引领大学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国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

为了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正视和努力解决中国现在和未来面临的各种问题,紧密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努力走出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应该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林建华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反复强调“保持正确的方向和创新,引领未来”八个字,希望北京大学能够走正确的道路,发扬正确的方向,重建公众对大学的信任和尊严。我们能够与时俱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始终站在时代前列。

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的记忆中,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直是清华大学改革和发展的坐标。“16年前,清华大学积极响应**的号召,建设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世界级大学。它密切关注国家的战略需要,率先制定和实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计划。继续推进重点学科建设、*机制改革和文化遗产创新,努力造就人才、成就和典范。”邱勇坦言,面对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和世界上第一个肿瘤标志物90热休克蛋白的发现等一系列里程碑式的成就,我们应该保持冷静,看到不足和问题,因为以往的成就都是通过长期大规模投资取得的,教学科研面临的基本问题没有改变,科教创新的重要命题没有改变。

“与世界顶尖大学相比,我们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制度建设和文化差异上。一流大学不是一堆简单的一流指标。”邱勇指出,清华大学要在“十三五”期间实现总体上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必须建立中国特色*大学的发展模式,形成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

今年是国家教育计划实施的第五年。当然,在面对“小测验”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任务中,不乏关于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思想和实践。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新常态,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更高的前瞻性思维、更深的内涵和更清晰的路径。”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从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理念,即成为创新发展的动力源,诠释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赋予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新的历史使命。

张杰认为,虽然我国许多大学已经进入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的前100名,但指标的变化和提升并不能完全反映大学的实力和水平。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特征在于其创新能力和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贡献。这也是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目的。

什么是世界级大学和世界级学科?《总体规划》的颁布,使许多大学校长开始重新审视新时期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深刻内涵。

“世界一流的大学应该有两个核心特征:第一,它们应该有世界一流的教师和学生;二是要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为教师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提供支持和高效服务。”苏州大学校长朱认为,作为一个比较概念,世界一流大学在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当然要以世界一流的标准引领大学发展,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中国特色,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功能。“中国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灿烂的文化,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土壤、水、空气和阳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认为,世界一流的学科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和根本标志。世界一流大学不仅限于综合性大学,也不受办学规模的限制。世界上一些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也可以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除了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等著名的理工科大学之外,德克萨斯A&M大学(全球综合排名第88位,农业特色鲜明)和荷兰瓦赫宁大学(全球综合排名第109位,农业排名第1位)均在2015年全球综合排名前150位,位居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要成为世界级大学,一所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大学必须在体现大学学科特色的领域达到世界*水平,并成为同类国际学科的领导者。与此同时,一些相关学科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相关研究领域形成重要影响。”王焰新认为,《总体规划》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这是中国高等教育迎接国际竞争和挑战的信心的具体体现。它还包含了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动力的新期望。

《总体规划》的五项建设任务之一是推进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结合,努力提高高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贡献率,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关键技术突破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是大学从社会边缘走向经济和社会中心的过程。人们对大学基本职能的理解每一次加深都是因为大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王焰新认为,高校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已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必然要求。

《总体规划》有两个不同之处:一是打破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障碍,为全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二是坚持学科本位,明确高校差异化发展方向,鼓励特色发展,实施分类推进。

要成为“世界一流”,党*、国务院要敢于改革,高度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1995年以来,根据党*、国务院的部署,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和关键问题,先后实施了“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等重点建设项目。结果,一批重点建设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升,成功探索了大发展中国家加快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建设模式。

20年来,“集中资源、率先突破、带动全局”的重点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成就之一,就是中国与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迅速缩小,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在201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国有25所大学进入前500名,北京大学稳稳地排在前50名,清华大学进入前25名。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入围前500名的中国大学数量从十年前的8所增加到了32所。

朱清楚地记得,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211工程”建设之初,苏州大学只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两个学科授权5个博士学位,两个学科授权37个硕士学位。每年获得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量也很少。目前,经过近20年的“211工程”建设,学校共有博士后流动站2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项目24个,平均有300多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年,学校的7个科目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在*的“世界大学排名800强”中排名第17位。

“从‘211工程’到‘985工程’,国家宏观重点扶持政策的稳步推进,使一批基础条件较好的大学迅速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几所具有高水平产业特色的大学有实力冲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王焰新毫不掩饰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促进学校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在历次学科评估中均名列第一。地球科学学科已成为海峡两岸四地唯一一所在环境影响评价学科中排名前1‰的大学,这不可能一蹴而就。

不过,王焰新也坦言,对于“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来说,身份整合的困难和竞争机制的困惑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客观地说,就国家的资源投入而言,“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是高校和其他高校,在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存在明显的差距。”王焰新认为,给一些学院和大学永久贴上身份标签可能不会真正激发他们争取一流地位的战斗精神,甚至可能导致他们中的一些人误解学科。此外,已实施20年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和竞争机制也需要适应新环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与以往的重点建设项目相比,总体规划的主要创新之一是将项目整合并作为一个整体来实施。“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将在“全面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的旗帜下进行整合,提高整合效率。原有项目将不再单独设置。

朱从《总体规划》文本的两个方面读出了“与以往不同”:一是打破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中存在的身份壁垒,实现适度开放,鼓励竞争,为全国不同类型的大学创造了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释放了改革红利;二是坚持学科本位,明确高校差异化发展方向,鼓励特色发展,实施分类推进。

林建华认为,*、公众和大学可能各有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一个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必须能够适应各方面的不同需求,并尽可能协调和统一这些利益和目标。“通过创新*对大学的投入模式,给予持续、正常、稳定的增长投入,可以促进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

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大学不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重组,努力实现从指标赶超到质量贡献赶超、从解决投入不足到解决创新不足、从单线改革到综合改革、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到积极引领社会发展的转变。

从2011年第一个百年校庆开始,清华大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大力推进新一轮学校各级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科研*和机制、管理和资源配置的综合改革。仅在改革和完善学校治理制度方面,一年内就新建和修订了20多项制度。

“这是一项使命驱动的改革。综合改革是清华以前改革的延续,但它超越了以前的改革,是由内部使命驱动的。要完成全面改革,必须充分发挥两种力量:集体思想的力量和集体行动的力量。”邱勇这样评价这场事关清华大学未来100年发展命运的综合改革。

另一方面,张杰对新时期高校面临的挑战有更多的感受。大学研究经费在R&D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指研究和发展费用)已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时的10%下降到目前的7%左右。大学适龄人口正以每年4.7%的速度下降,而在国外学习本科课程的学生比例正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

"变革的时代要求大学寻求变革。"张杰认为,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时代要求的创新型大学不是传统研究型大学的简单升级版,而是需要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和组织惯性重组,努力实现从指标赶超到质量贡献赶超、从解决投入不足到解决创新不足、从单线改革到综合改革、从被动适应社会发展到积极引领社会发展的转变。在他看来,一所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世界一流大学至少应该具备三个特征,植根于中国,创新增值和制度激励。

《总体规划》在《基本原则》中明确强调“以改革为动力”,提出深化高校综合改革,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努力突破*机制障碍,加快建设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动态、高效、开放的*机制,做教育改革的好带头人。

“新形势下,面对“双一流”的目标和任务,高校迫切需要清除阻碍改革和发展的*和机制障碍,注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需求导向。”朱认为,在资源辐射共享机制、管理服务体系、治理体系、治理能力转型等制度机制创新方面还存在差距。

“总体规划”的设计者显然关注大学的实际需求。《总体规划》的五大建设任务之一是以“提高科研水平”为重点,明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升高水平科研能力,着力提高解决重大问题和原创创新能力,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建设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新型大学智库。

2014年,为服务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北京大学牵头成立了“北京合作创新研究院”创新社区,由清华、中科院等13家科研机构与商飞、柴蔚、美亚贝克等1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和高科技龙头企业组成。当时提出的目标是建设“原创科技战略资源中心、行业技术进步促进中心、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小企业产品创新中心”。

“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一直存在着脱节现象。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用之间的密切结合至关重要。”林建华坦言,中国高校的科研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尽快实现从“后续模仿”到“超越领先”的转变。

细读《总体规划》文本,五项改革任务,无论是完善以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为标志的内部治理结构,完善*管理和监督,还是加快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科研*和机制、资源收集机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都是针对长期束缚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顽症。

对此,正在大力推进以北京大学人才培养*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和管理*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的林建华,完全赞同《总体规划》中提出的这些新的改革要点。

“改革的目的是充分发挥有效资源的效益,充分调动基层组织、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团结一心,为学校的使命而奋斗。”林建华坦言,高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全面改革不应是没有优先事项的平衡改革,也不应是个别改革的简单叠加。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功能,找出影响发展的瓶颈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系统、系统地解决*和机制问题。要科学分析利益关系,用合理的机制和方法协调利益关系。

“对清华大学来说,全面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探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创造世界一流的发展模式。”邱勇清楚地记得,2014年10月31日,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准了《清华大学综合改革计划》。现在,一年后,清华大学全面改革中启动的第一次人事制度改革也将在今年年底前交出一份完整的答卷。在邱勇看来,目前实施改革的部门,教师聘任自主权明显增强,教师选拔任用标准明显提高,教师投资教育教学、人才培养、重大项目和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这些成果都为学校的全面综合改革打开了突破口,推动和保障了教育教学、科研*和治理结构的改革。

到2020年,我国的几所大学和几个学科将跻身世界一流,几个学科将跻身世界一流。

到2030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几所大学将进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一些学科将进入世界一流学科行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将显著增强。

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将进入世界前列,基本成为高等教育强国。

阅读更多

国务院:到2020年,一些大学将进入世界一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