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世界第三 质量不高如何做强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21:54
...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世界第三 质量不高如何做强

制图:蔡华为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中国科研实力和科研产出的快速提升,科技期刊也稳步发展,中国已进入科技期刊大国行列。然而,不可忽视的是,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质量仍然不高,与一个科研大国的地位不相称,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短板。我国科技期刊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好对策是什么?从今天起,本刊将推出下一篇关于“如何使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文章。请密切关注。

-编辑

科技期刊的发展需要加快。

中国科技期刊仅*国SCI论文总数的9%,表明中国的优秀论文大多发表在SCI收录的国外期刊上。

目前,中国正在加速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转变。作为交流和展示科研成果的载体,中国科技期刊近年来也稳步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也大大提高了出版能力、服务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然而,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视国内外知名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差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植物多样性》主编周哲昆告诉记者:“自从我成为该杂志主编以来,我最担心的是能否拿到一份好的草稿。有时我不得不到处找人。”

周哲昆说,像许多学科一样,植物多样性领域的大部分高水平论文都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缺乏稳定、高质量的稿件来源,影响因素无法上升,这反过来又增加了期刊的经营难度

缺乏一个好的草稿的问题不是植物多样性独有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到2016年,中国机构在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中国科技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仅*国SCI论文总数的9%,表明中国优秀论文大多发表在SCI收录的外国期刊上。

今年1月,中国科协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以下简称《蓝皮书》),首次摸清了科技期刊的财务背景。截至2016年底,中国共有科技期刊5020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但期刊学术质量不高,影响力不强。专家表示,为了获得同行的认可,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一些研究者经常选择在国际主流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

“我也是一名科学研究者,我非常了解投稿人的选择。我们研究团队的论文很少提交给国内期刊。谁不想让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更好的平台上展示呢?”周哲昆说道。

国际科技成果交流的主要载体是英文期刊。近年来,英语科技期刊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加快。在302种英语科技期刊中,近三分之一是在2010年至2016年间创办的。然而,据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彬介绍,与科研产出相比,我国英文期刊的规模相对较小,影响力较弱,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国际学术交流的需要。

彭彬表示,《2016年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目前只有179种在*出版的英文科技期刊被纳入sci,约占SCI期刊总数的2%,其中只有34种位于Q1(同类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前25%)。然而,美国有2962种期刊被SCI收录,约700种期刊位于Q1。

此外,在许多前沿和热点领域,英文科技期刊在中国几乎是空白。彭彬说,以神经科学为例,该领域有259种SCI期刊,其中只有一种由中国出版单位出版。

“与其他非英语国家相比,中国的英语科技期刊也占了较低的比例,仅占科技期刊总数的6%左右,而德国占50%以上,日本占20%以上。我国英文科技期刊数量少、影响力弱,是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最多一流科研成果的重要原因彭彬说。

专家表示,中国的科研水平近年来有了很大提高,但科技期刊的发展相对滞后,与主要科研国家的地位不相匹配。许多优秀的高水平论文选择在国外发表,这将影响他们在国际科技界的话语权。

“小作坊”模式必须改变

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薄弱,这与长期以来的分散出版模式和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有关。

中国科技期刊的总数不小。为什么很少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期刊?专家表示,我国科技期刊相对薄弱,这与长期以来的分散出版模式和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有关。

彭彬说,借鉴国际知名科技期刊的发展经验,集群化和市场化发展是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在国际上,斯普林格、埃尔塞维尔、威利和泰勒出版了世界上约15%的期刊。他们不仅建立了成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体系,还建立了有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出版平台,依靠期刊积累了大量优质资源,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总的来说,我国科技期刊仍处于“小、散、弱”的小作坊时代。集体化建设步伐缓慢,市场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经济。

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实行主管、主办、出版三级管理*。据《蓝皮书》统计,我国科技期刊的管理、主办和出版单位相对分散,共有5020种期刊,管理单位1375个,出版单位4381个。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1.15种期刊,4205个出版单位只出版一种期刊,占期刊总数的84%。

“与主要由专业出版机构出版的国际科技期刊不同,中国的科技期刊仍然由期刊编辑部以分散的方式出版,强调编辑、轻出版和轻经营。出版效率和水平还不够高。”彭彬说。

彭彬表示,大型出版机构拥有功能齐全的数字出版平台,整合了编辑、出版、出版和信息服务。然而,“小作坊”出版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出版、传播和信息服务的需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杂志编辑任胜利表示,在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单一期刊很难与密集的期刊群竞争。中国科技期刊产业集中度低,学术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弱,缺乏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品牌期刊

关于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的“小作坊”模式,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恩格指出,由于主管单位的多样性、多部门对科技期刊的交叉管理以及自身产权不明晰,这些出版资源的整合难以推进。

王恩格说,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期刊已经有几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了。然而,中国的科技期刊只有在改革开放后才能正常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和飞跃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建立期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形成成熟的运作、管理和传播模式,需要很长时间。”

仅限SCI的评估不利于期刊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加剧高质量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国内高质量期刊的空间。

高质量稿件的外流,除了国内期刊自身质量不足之外,现有的科研评价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局面的形成。

“现有的评估更加关注发表的SCI论文的数量。不属于SCI的期刊,如植物多样性,经常被忽视。”周哲昆说道。

即使同一篇SCI论文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也会因其“来源”不同而受到不同的对待。《电子期刊》(英文版)总编辑朱说,一些高校对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评价很高。例如,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的文章计5分,而在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只计3分,有些只计1分。“在电子信息领域,《电子科学杂志》属于高质量的杂志。然而,由于分级规则,一些手稿只有在被外国拒绝后才会在这里出版。”

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目前科研管理过于强调SCI等国外数据库的评价导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高质量稿件的外流,进一步挤压了国内高质量期刊的空间。

“在相对单一的SCI评价体系下,我国科技期刊处于中下游,缺乏高质量的稿件。”彭彬说。

最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为世界级科技期刊的主编举办了一个论坛。在研讨会上,《物理化学杂志》主编刘忠范院士认为,研究评价应该关注结果本身是否在科学研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而不是在《细胞》、《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多少论文。

任胜利表示,近年来,国际期刊出版机构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学术资源和市场。在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下,他们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一些国际知名的科技出版机构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邀请越来越多的国内科学家担任编委会,争夺中国的科技出版资源,加大了中国本土科技期刊的发展压力。

一些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大量高质量的稿件在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上发表,这不仅移交了科技成果的启动权,也可能造成科研经费的浪费。随着科研实力的增长,中国有必要加快提高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步伐。

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科研经费的持续大幅增加,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迅速增加,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专家表示,只要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问题,并且更加市场化和专业化运作,我相信中国的科技期刊将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