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国内科技期刊怎样留住高水平论文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17:22:46
...

新华日报记者吴锟鹏

人们真诚期待相关制度的积极改革能够推动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多而不强”的困境,使高水平论文走向国内期刊,使可与《科学》和《自然》媲美的*科技期刊不断涌现,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平台。

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第633届象山科学大会上,中国科技期刊“多而不强”的困境引发了热烈的讨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编制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17年)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运行的科技期刊已达5020种,总量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然而,与会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参差不齐,高质量的稿件来源有可能在学术交流中枯竭和边缘化。

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交流和展示的载体,也是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和科研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学术论文的数量和影响力迅速增加,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至2016年间,中国302种英文科技期刊中有99种成立。

然而,尽管中国在数量上已经是“科技期刊大国”,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仅占同期世界论文总数的1.68%,中国SCI期刊发表论文的“被引影响力”不到同期中国SCI论文总数的一半。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我国许多优势学科的高水平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在学术界,甚至有一种说法,“一流、二流的论文被送到国外,三流和四流的论文被送回家”。改变我国科技期刊“小、散、弱”的现状,让高水平的科技期刊不断涌现,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学术界和公众的共同呼声。

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也有着辉煌的历史。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雄性不育和青蒿素等主要学术成果已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发表,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然而,业内人士指出,过于沉重的行政干预、“重外轻内”、“重英轻中”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及陈旧僵化的管理*,使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再与科研进步相协调,陷入了“学术影响力低——缺乏高质量的稿件来源——难以提高学术影响力”的恶性循环,甚至退化到了灰色论文产业链被疯狂张狂的阶段。

科技期刊是原创创新的重要出版平台,是科研成果的主要载体。它们在传播和交流先进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学创新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科技期刊“多而不强,多而不优”,带来了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不利于国内科技工作者更方便地表达和交流*科研成果。国外出版机构的期刊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稿件,甚至放弃了科技成果的发表权,这不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话语权。

中国科技期刊要想有“万马奔腾”的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彻底摆脱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束缚。

具体来说,在办刊过程中应尽可能消除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推进科技成果分类和评价,完善科研评价体系逐步徘徊;我们应该倡导开放竞争的出版机制,促进多种期刊的“集群”共同发展。只有采取多种措施,中国科技期刊才能真正成为*学术成果表达、论证和总结的舞台,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学科建设的风向标。

当然,正如中国科学院的王恩格院士所说,世界上一些著名的科技期刊已经有几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历史,而我国科技期刊的繁荣和飞跃仅仅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建立期刊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形成成熟的运作、管理和传播模式,需要很长的时间”。事实上,中国科协已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重点是加大对国内英文期刊的支持力度,目前效果良好。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而科技期刊是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人们真诚期待相关制度的积极改革能够推动国内科技期刊走出“多而不强”的困境,使高水平论文走向国内期刊,使可与《科学》和《自然》媲美的*科技期刊不断涌现,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出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