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有“径”可循
近日,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中国科技期刊优秀行动计划》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科技期刊的改革与发展。
经过长期积累,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期刊国家。截至2017年底,中国科技期刊数量已达5052种。然而,科技期刊在学术组织、人才凝聚力、创新领导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劣势,与一个主要科研国家的地位不相称。《意见》发表后,中国科技期刊能否突破短板,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
提高质量:一流期刊应吸引一流成果
《意见》指出,要优化科技期刊布局和出版结构,努力增强科技期刊的国际竞争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领先地位和对高水平作者的吸引力。
“中国的科技期刊将会有最好的机会。长期以来,中国有两种“外向”的科学研究。仪器设备从国外引进,重要的科研成果也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希望《意见》的实施能促进科技期刊的发展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植物多样性》主编周哲昆说。
数据显示,在被引用频率最高的1%的论文中,14.3万篇在中国,占世界的16.62%,但其中95%发表在海外期刊上。
《光:科学与应用》和《光学精密工程》的执行主编白玉红说,要建设世界一流的科技期刊,最重要的是发表一流的科研成果。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大的努力是在世界上起草和寻找好的结果。”光:科学与应用”开始了东南大学崔铁军教授的数字编码超材料的工作。目前,它在科学网上被引用了407次以上。随后,《自然光子学》、《先进材料》等主要国际期刊跟进并发表了许多相关文章。一流成果的发表对于促进科学进步、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具有重要意义。”白玉红说道。
学术评价:打破“唯科学”理论
“如果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仍然主要看重SCI论文和期刊的影响因素,说实话,我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实现更高国际影响力的目标并不十分乐观。这是因为人们所欣赏的世界级优秀科技期刊自然存在于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而不是像我们这样的非英语国家。目前,频繁而众多的人才选拔和评奖活动,在当前科技评估体系的接力棒下,“网罗”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如果没有从根本上打破评估体系的束缚,任何措施都只能事半功倍。”中国科学院院士、《力学学报》总编辑魏坦言。
作为中国科技期刊的主编,魏深知办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当前严峻的办刊形势下,虽然我们偶尔能收到一些好的稿件,但要成为优秀的科技期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事实上,我国的中文科技期刊也有着辉煌的历史。晶体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水稻雄性不育和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已在我国科技期刊上发表。但现在,高质量的论文被提交到国外著名期刊,低水平的论文被送到国内劣质期刊,这已经成为一种“奇怪的现象”,在业界被反复禁止。
如何振兴中国科技期刊?《意见》还提出了明确的措施:加强中国高端学术期刊和论文的国际推广,通过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
“中国科技期刊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我的经验是用英文科技期刊的方式经营中文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投入大量精力去征集稿件和征稿。”白玉红说道。
魏认为,办好中国的科技期刊,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创造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刊方式。“为什么目前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缓慢?主要原因是它仍然受到以SCI为主的科技评价体系的影响。办好中文期刊,要立足我国科技、社会、国民经济发展和重大需求的实际,以解决科技难题为支点,消除科技的浮躁环境,改变现有的科技评价体系。”
发展道路:从“借船出海”到“造船出海”
谈到我国科技期刊的建设,许多人觉得“分散出版”现象更加突出,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化和集团化运作。
对此,《意见》指出,要实现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推进集群化,加快向集群化转型,形成有效支撑现代经济体系建设、适应创新型国家的科技期刊发展体系。
周哲昆对此深有感触:“当《植物多样性》杂志修订其英文版时,它想加入一个大型出版集团,以使已发表的文章更容易被读者阅读,但它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大型出版集团。中国科技期刊要做大做强,必须走集团化的道路
近年来,许多中国科技期刊依靠国外数据库提供商和国际学术出版平台“借船出海”,提高了期刊的出版效率和影响因素。然而,这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即期刊出版受到外国的限制,“造船出海”已成为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
“长春光学研究所有6种期刊,这对研究所来说要求很高的成本。目前,我们缺少的是一流的出版集团。中国相当多的科技期刊依靠科研机构和大学来办刊。出版的技术手段非常有限。我们呼吁建立一个更大的平台,稳定地支持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并在行业中发挥辐射作用。”白玉红说道。
周哲昆表示,在“造船出海”的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科技期刊的专业管理能力。“要办好一份好的科技期刊,审稿人、编辑和作者是不可或缺的。然而,科技期刊的高级编辑和出版商严重短缺。”
对此,他建议尽快建立国内大型出版集团,继续支持中国科技期刊,招聘高水平的编辑和出版人才,认真审核和贡献应成为科学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