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人才大战一哄而上 要避免“政策烂尾”
820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创下历史新高,而一系列“抢人”战争席卷全国。
“汇聚世界各地的人才,用之不竭”经常出现在各地政治*的人才“宣言”中。“人才争夺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掀起了一点火花,呈现燎原之势。
在今年的NPC和CPPCC会议上,*总书记在广东省人大代表团审议中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促进人力资源*流动”作为深化人才发展*改革的重要内容,已经列入今年的*工作报告。国务院总理*表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创新“提速”一定会实现。
事实上,看不到硝烟的中国城市之间的人才暗战已经开始,并持续升温。上海交通大学历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李霞认为,从人才战争的背景来看,这一轮城市间的人才战争将直接决定城市和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未来地位和影响。
-
新一线城市迎来“互通有无”的机遇期
经过4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城市之间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国的经济地图上,“北、上、宽、深”被认为是一线城市,而准一线或二线城市的名单不断变化。一些新经济快速聚集的城市被称为“新一线城市”。
2017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7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称,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融合趋势明显,中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相对较大的省市和地区的中心城市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带动了中部地区的崛起。从西部地区来看,一些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如成都、Xi、贵阳等。
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规模分布还是人口增长,“准一线城市”不再局限于长三角东部地区、杭州、苏州、南京、宁波、天津、京津冀城市群等。近年来,武汉、长沙、郑州等新兴的中部地区,以及西部的成都、Xi和重庆,也加入了“新一线”城市的竞争。
这是中国以“四项新发明”引领世界的新时代。信息差距已经逐渐“缩小”。高速铁路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准一线和二线城市已经看到了“变道超车”的机会。人才被视为区域竞争中最宝贵的财富。
从2017年初武汉提出的“百万人才留在中国”到成都发布的“12条新人才政策”、郑州向世界发布的“史上最强”的招聘命令、Xi的“史上最宽松”的户籍政策,以及“海底钓鱼”结算服务的实施,都表明人们渴望招聘。
“战争”正在城市间迅速蔓延。一直在人才高地的北、上官、申申也纷纷鞠躬参战。北京和上海这两个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巨无霸”城市,旨在通过瞄准顶尖人才,巩固其作为一线城市的领先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尚未采取“抢人”行动的城市不能坐视不理。河北省石家庄市经常采用“火线”战术。
"这场人才战争对任何城市都至关重要。"李霞表示,中国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在拉大,中国经济地图上的人才分布显示出马太效应。“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可以直接跨越某些阶段。当地*意识到,一旦失去了这一人才,很难再有机会在未来10年扭转局面。”
二线城市排斥那些从存在感中受益最大的人。
多年来,总的人口流动趋势主要是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和东南部沿海地区,从经济不发达省份向经济发达省份。
随着前所未有的定居政策的出台,人才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聚集。Xi公布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一天内有8000多人搬进来定居。武汉拥有仅次于北京的第二大高校数量,其2/3的毕业生流向了发达的沿海地区。然而,2017年,武汉实现了30.1万名大学毕业生留在中国创业,14.2万人新落户武汉,分别是去年的两次和六次,均创下了纪录。
留住人才和吸引更多年轻人已经成为区域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系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傅立平说。
在她看来,与之前的“掐人”人才大战不同,这次的焦点是年轻人才。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现已达到一个转折点——人口红利正在消失,老龄化问题严重。
2016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0.8%。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时,就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正在老龄化。
同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人口红利”。
中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粗放型发展模式下,资金、土地等因素对经济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人才和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些变化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人才来支持."傅立平认为,人才战争的实质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内在动力。
李霞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R&D投资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如今,越来越多的城市提高了人才门槛。这种开放性将使一个城市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对于像Xi和武汉这样的城市,前所未有的新人才政策实际上给了城市最好的形象广告,“反映了一个城市对人才的尊重和开放”
他认为,这样的二线城市是本轮人才大战的最大受益者,这场人才大战描绘出了这座城市的“存在感”。“当人们来的时候,他们可以产生消费,给城市的发展带来活力。尤其是,年轻人才的到来将是推动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引擎。”
急人才急避免“人才政策的坏结局”
各地争夺人才的战争越来越激烈。那些用自己的思想挖掘出来的人才是否会被抛弃,他们是否会“无用”,甚至会考验一个城市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政策同质化一直是人才政策的通病。在五花八门的“人才计划”背后,送户口、送钱、送房子永远是“老三种”的法宝。傅立平认为,为了让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愿意扎根,他们需要硬件和软件环境。“现在每个人都试图做的基本上是硬件,最终决定的往往是软件。”
实现梦想和价值的可能性是人才扎根的软环境。傅立平说,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对软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平台是否足够好,地域文化是否与自身发展相匹配等”她认为,一个好的人才政策需要共同实施,“否则人才最终会流失。”
她提醒说,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应该注意政策的连续性,而不是短视或短视。”
经过十多年的人才引进,天津高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人才中心主任薛晓辉注意到,近年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普遍年轻化,学历更高。她见过许多才华横溢的人放弃海外高薪,带着积蓄回国创业。“比起金钱,他们更看重当地的工业基础、各种政策的执行率和行政服务的便利性。此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医疗、教育和交通等配套环境。”
李霞的结论是,从人才的角度来看,追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应该是流动的主要驱动力。他们更重视制度环境和适当文化环境的宽松和公平。效益价值最大化不仅指经济效益,还包括最大限度地释放能力和潜力。
李霞认为,不同地方的人才政策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设计,"最好的人才是最适合当地人民的最好的人才。"否则,将是资源和人才的浪费。"
由于人才政策的同质化,其有效性也将丧失。李霞提醒说,抢着去救人往往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问题。要避免人才政策的“坏结局”,要看各地承诺的实施力度、决心和效果。
就一个国家而言,在一定时期内,人才的存量是一定的,竞争的结果必然会提高人才的价格。
在今年的两会上,很多代表谈到了不同地区争夺高端人才的“红眼病”:有人出1000万元,我出2000万元,导致不同地区的大学推高价格,互相挖人。许多专家和学者呼吁在国家一级制定相关政策。一些学者还认为,人才流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应该交给市场”。
南开大学网络中心副主任李涛认为,人才流动有利于个人发展和地区整体经济发展。为了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环境,反思和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这场人才大战的一个直接影响是放松了长期以来备受批评的户籍政策。李霞说,人才的流动将带来资源的重新流动,为改革注入一剂强心针。新人才政策的质量和“用脚投票”的结果无疑将为中国未来的经济地图绘制一个新的模式。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在线记者胡春燕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8年4月11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