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万人计划”卢柯:强压之下出好钢

科普小知识2022-07-13 21:08:09
...

“万人计划”卢柯:强压之下出好钢

卢柯

■我们的记者丁佳

卢柯出生在甘肃华池,一个革命老区。然而,在20岁的时候,这个年轻人走进了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的大门,并在冰冻的东北扎根。

近30年后,卢柯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他凭借纳米孪晶的强化效应和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技术等科学发现,开辟了一个又一个学术方向,逐渐为世界材料科学界所熟知和推崇。

“我非常喜欢金属研究所的环境。它与外界相对隔绝,可以致力于研究。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可以一起讨论问题。”

当他说这话时,卢柯的表情是绝对肯定的。然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他作为访问学者去德国时,他也动摇了一会儿。当时,国内的科研和经济条件非常有限,工资只有德国的百分之几。“许多人敦促我留下来,但在我提交了一两份申请后,我很快意识到,我仍然希望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回到卢柯后,这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他观察了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初步实验也证明了其可行性。然而,当他告诉别人他的研究时,他遇到了几乎所有的“冷钉子”。

“每个人都认为传统纳米材料做不到这一点。那时,我很难说服别人,甚至是我的学生和研究助理。我告诉我的外国同事,他们嘲笑我,说我的研究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价值。”卢柯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那些年,有一种被包围的感觉。”

然而,卢柯一直认为,如果没有科学的理由来否定自己,他应该确定方向并坚持下去。

几年后,卢柯的坚持得到了回报。他阐明了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机理和结构演化规律,揭示了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特征和一些奇怪的性质。同时,表面纳米技术不仅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而且成功应用于宝钢集团冷轧厂的矫直辊,大大提高了矫直辊的使用寿命。

"虽然纳米科学很受欢迎,但是研究金属中的纳米科学却非常困难."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杨瑞说:“在中国,有些过程很难逆转。然而,卢柯曾经是金属研究所的主任。任期届满后,他可以回到实验室继续科学研究。在巨大的压力下,他仍然可以在基础研究方面做得很好,这并不容易。”

2000年,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获得科技部批准。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实验室,许多人的目光都集中在35岁的实验室主任卢柯身上,看他能做些什么。

出人意料的是,卢柯一上任就取消了以“清点论文、比较经费”为基础的科研评价方法。相反,在年底,他要求各个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根据各自的工作给每个人讲一个“科学故事”。

“故事不一定要‘完美’,它也可以‘连续’甚至‘未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高级碳材料研究部主任程慧明告诉《中国科学日报》,结果是人们不再只是拼出论文,而是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学研究,以便更好地讲述自己的故事。

"真正解决一个科学问题比发表几十篇论文更有用."卢柯说,“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人员对论文的引用非常好。”

除了学习,卢柯目前正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指导学生。“我希望年轻人能很快超过我。为了发展一个地区或组织,下一代必须超越上一代。我们这些年纪较大的人应该给他们更多的帮助。”

卢柯博士生刘小春亲身体验到了老师的善意。2011年底,刘小春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纳米层状结构现象。他非常兴奋,想马上写并发表他的论文。2012年3月,卢柯在北京学习。刘小春非常焦虑,所以他拿了一份粗略的论文,跑到北京和老师讨论出版事宜。

两人在快餐店讨论了两个小时。在卢柯连续问了他几个问题后,刘小春发现他没有完全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我回来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做了更多的实验,才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刘小春说,后来卢柯亲自帮助他修改论文,不少于几十次。最后,这篇论文被提交给了美国科学杂志,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就被接受了。“事实上,当时我也有一些抱怨,现在我回来了解老师的意图。”在许多像刘小春一样刚进入科学大门的年轻人眼里,卢柯不仅是一个例子,而且是一个“梦想家”。他把重要的任务交给年轻人,并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人。用刘小春的话说,“他有一个真正伟大的科学家的宽宏大量”。

中国科学新闻(2013-126,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