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宁静致远黄祖洽:与两弹一星元勋荣誉失之交臂

科普小知识 2022-07-14 16:37:56
...

从核武器专家到大学教授,有人说黄祖洽“一生有两个辉煌”,用“点燃激情、热爱木铎”来概括他科学生涯的两个主要阶段。荣耀的背后是他对生活的不懈思考和追求。

■我们的记者郝军

宁静致远黄祖洽:与两弹一星元勋荣誉失之交臂

黄祖洽1924年10月2日出生于湖南长沙,理论物理学家。他于194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0年,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研究生毕业。同年8月,他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研究核理论。自1980年以来,他一直是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教授。他主要从事核理论、中子理论、反应堆理论、输运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1980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众多创造“两颗炸弹一颗星”伟大事业的科学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祖洽有着特殊的经历。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核武器发展进入理论设计阶段。当时,黄祖洽是唯一同时参与原子弹和氢弹的科技人员。

在2004年纪念黄祖洽80岁生日时,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曾说过,黄祖洽对原子弹和氢弹的研究做出了极其重要的历史性贡献。在那一天,许多去庆祝他生日的人都是科学界受人尊敬的*,也有“两颗炸弹和一颗星星”的奖章获得者与他一起工作。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会问黄祖洽这样一个问题:你对错过“两颗炸弹一颗星”的荣誉感到遗憾吗?

“我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可以成为一个英雄。这是国家的需要,也是我个人的利益。”黄祖洽的回答总是平静的。

上面这句话确实是黄祖洽在面对职业选择时遵循的一个简单原则。1980年,在他科学研究事业的巅峰,他决定在他迈向花季的人生旅途上开始一个全新的事业——以大学为平台,开始一个不为人知的教学生涯。

从核武器专家到大学教授,有人说黄祖洽“一生有两个辉煌”,用“点燃激情、热爱木铎”来概括他科学生涯的两个主要阶段。荣耀的背后是他对生活的不懈思考和追求。

致力于物理学的“文学青年”

在黄祖洽出版的一本名为《三种杂集》的书中,他收录了他高中时代写的“十篇少年作文”。这些作品来自60多年前的两本作文书,由黄祖洽的母亲保存和珍藏。直到他母亲去世,他们才最终移交给他。

《月夜》、《爱国比自爱更有价值》和《论心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仅从文章的标题来看,那个时代深深依恋这个世界的年轻的黄祖洽已经跃上了这一页。

在作文本里,在一篇题为《读耿《小园赋》的文章后,语文老师写了这样的评语:“如果你有很多骈文,你就能赢得一切。季生在文学研究上取得领先并不困难。我希望如此!”

“极盛”是黄祖洽的词。老师建议他专攻文学,并寄予厚望。然而,已经开始写得很好的黄祖洽实际上对科学更感兴趣,尤其是物理学。

1943年高中毕业时,黄祖洽听说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聚集了当年最好的教授,于是他决定去大陆申请。他没有想到的是,最初参加考试的路并不长,但由于战争,它充满了艰辛和挫折。直到一年后,他如愿进入了理想的大学。

用黄祖洽自己的话来说,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四年生活是“游入知识的海洋”。在此期间,一些数学老师建议他转到数学系,但他仍然坚持原来的选择——物理系。

"学过物理后,我可以解释许多我说不清楚的事情."黄祖洽说他对物理学的准确性着迷。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黄祖洽随复学的清华大学北上,继续选择物理系。1948年毕业时恰逢*夕。他回忆说,当时市场萧条,就业困难,北平的*机构和富人纷纷南下。

“我不想放弃物理,而且我在北平的学校或研究机构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唯一的选择是参加研究生考试。”在王竹溪老师的建议下,黄祖洽终于向刚刚回国的钱三强申请到清华大学任教。

进入清华研究院后,黄祖洽首先跟随钱三强开发核乳胶,一年后转到彭焕武学习理论物理。彭焕武比黄祖洽大9岁。当他成为黄祖洽的导师时,年仅34岁。他已经是国际物理学的著名学者了。从那以后,两人一直保持着特殊的友谊,一生都是老师和朋友。

1950年硕士毕业后,黄祖洽离开清华大学,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理论室工作。

“半导体”写传奇

进入现代物理研究所几天后,黄祖洽经历了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故——一场严重的车祸。半个多月来,他昏迷不醒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以致有人说,“黄祖洽再也不能做理论工作了”

“我没有认真对待这件事。”黄祖洽回忆说,虽然车祸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但他当时非常不耐烦,在康复六个月后又恢复了他的研究工作。

他的头被纱布包着。他行动缓慢,步履蹒跚。许多人叫他“黄老”。黄祖洽感到奇怪,明明自己还年轻,怎么突然叫了一声“黄老”。在后来的回忆文章中,他写道:“我从12岁起就离开了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后,在心理上,我总觉得自己还是12岁,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成长。在考虑问题时,我总是保持12岁的心态。”

随着身体慢慢恢复,黄祖洽承担了越来越多的任务,并开始和同事们一起研究核理论。在他繁忙的工作中,他说他没有时间和年龄问题做斗争。

1953年初,根据钱三强的部署,黄祖洽开始从事核反应堆的理论研究。两年后,彭焕武调任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兼理论研究室主任。五年后,两人从师徒成为战友,并并肩成为中国核反应堆理论的创始人和先驱。

也是在1955年,当两人开始合作时,苏联承诺给中国援助“一次一个反应堆”,即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结果,黄祖洽被分配到反应堆组,跟随钱三强、彭焕武等人到苏联接受援助项目的培训。

“在莫斯科,我们住在十月酒店,我碰巧和彭焕武住在同一个房间。每天早上,我们去莫斯科郊外的一个研究所研究反应堆理论。除了苏联研究人员的讲座,我们还一起研究了这些材料,并深入讨论了其中发现的问题。”黄祖洽回忆说,正是在这种频繁的讨论中,他们发现对方的设计犯了巨大的错误。

“苏联专家说,反应堆需要63根铀棒才能达到临界尺寸,而我自己的计算是56根,相差超过10%。”黄祖洽非常清楚,如果反应堆是超临界的,它将导致事故,不应该被忽视。

向领导汇报,与苏联专家沟通,双方反复计算,黄祖洽计算出的反应堆临界值最终在临界实验中得到确认。

回国后,彭焕武与黄祖洽合作,在中国科学院现代物理研究所举办了为期一年的反应堆理论培训班,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反应堆理论研究人员。

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加快核武器的发展,原子能研究所根据其*的指示成立了“轻核理论小组”。黄祖洽带领十几个年轻人进行氢弹的预研究。不久之后,为了加强原子弹和氢弹预研究之间的联系,黄祖洽被要求一半时间在核武器研究所兼职。一方面,他参与了原子弹发展所需的“状态方程”的设计,另一方面,他继续参与氢弹的预研究。

结果,黄祖洽得到了一个“半导体”的绰号——根据保密要求,他在原子能研究所的工作可以提供给核武器研究所来宣传他们的工作;然而,核武器研究所不得向外界透露任何关于原子弹发展的情况。

像许多人一样,黄祖洽在那段极其艰难的时间里失去了所有的睡眠和食物,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两颗原子弹的研制已经成为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奇迹。两年零八个月后,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震惊世界。

中国创造了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氢弹试验成功的世界最快记录。这一辉煌的成就无疑体现了黄祖洽和他的同事们日夜奋战的汗水和汗水。

后来,每当有人称黄祖洽为两枚原子弹的英雄时,他都会轻描淡写地回答:“原子能和核武器的发展都与机遇有关。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作为一个研究理论物理的人,他自然应该参与其中。”

《杏坛二山子》

回顾他处理原子能问题的30年,黄祖洽特别提到“两个炸弹的传说”是在被海报包围和被群众组织批评的情况下,通过坚持研究创造出来的。

1969年,在领导完成新型氢弹的设计后,黄祖洽被送到河南省上蔡县“五十七干校”进行“学习和改造”。在那里,他播种、收割、养猪、种植蔬菜,并做建筑工人。在此期间,他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工作。

“虽然我们已经尽了最大努力完成了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在培训年轻人方面做得还不够。”黄祖洽意识到“*”也会造成严重的“人才缺口”问题。

1980年,黄祖洽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后不久,在他56岁的时候,出人意料地接任了北京师范大学低能核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和所长。

你为什么选择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最终职业?

"我希望培养更多的人才,弥补中国的人才缺口."黄祖洽的选择是对“五七干校”反思的回应。

从事教育工作后,黄祖洽最深刻的体会是“互相教好”。他认为“只有当你学得好,你才能教得好”。在80岁的生日庆祝会上,黄祖洽感谢前来庆祝生日的客人,仍然谦虚地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保持着学生的心态。”

在他的诗《表达我的心》中,黄祖洽写了两句话:“邢唐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儿子在旋转中跳舞。”看到年轻人才的出现,他总是充满喜悦和轻松的心情,并认为这是教学的最大成就。然而,“当年轻的燕子离开巢时,优秀的人才不会移居国外”,反映了他对人才流失的遗憾。

自1999年起,黄祖洽开始为一年级本科生开设选修课“现代物理高级选修”。它从微观、宏观和宏观三个层面介绍了现代物理学的先进发展。希望学生们从接触物理的一开始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兴趣,让黄祖洽在动荡的学校时代坚持自己的理想;他致力于科学和教育,他从未忘记国家和时代的需要。渐渐地,对于这位有着深厚文学知识的物理学家来说,我们很容易想到“不冷漠、不清晰、不安静、不远”这样的句子来描述他一生的追求。(原标题是“和平到达黄祖洽”)

《中国科学新闻》(第六版,2013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