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数字丝路”国际会议召开
12月17日,第四届“数字丝绸之路”国际会议在广东省深圳市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数字丝绸之路服务促进可持续发展”。探讨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监测指标的选择和论证,建立了“一带一路”地理大数据信息的收集和共享机制,增强了地理大数据的科学发现和决策服务能力,促进了地理大数据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大数据给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地球大数据显示出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巨大潜力。”在题为“地球大数据支持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会议主旨报告中,本次会议主席、“数字丝绸之路”国际科学项目(DBAR)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介绍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背景下面临的数据和评估方法挑战。 并分享了2019年DBAR科学项目利用地球大数据进行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的结果。
郭华东表示,DBAR计划提出了利用地球大数据进行“一带一路”研究的科学范式,实现了地球大数据服务能力的“展示+共享+在线分析”三位一体。该计划将继续建设国际科技合作网络,继续加强地球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共享和互利共赢,发展和提升地球大数据应用服务,引领“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合作,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问题提供更加可靠的数据基础和新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服务中国引领科技创新,推动“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会上,亚美尼亚房地产管理委员会与DBAR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正式加入科学项目。亚美尼亚测绘部主任阿尔塔克·皮罗扬表示,他希望通过DBAR计划下的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地球大数据领域的应用研究。亚美尼亚愿意分享当地观测数据,并通过数据共享提高土地管理和环境监测水平。
与此同时,郭华东代表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项目科技战略试点项目,向莫桑比克农业和粮食安全部正式提交了莫桑比克10米分辨率农田制图数据。这些数据将有助于加强莫桑比克应对洪水、干旱、农作物病虫害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为莫桑比克的农业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信息支持,并确保粮食安全。
“DBAR科学计划是三年前启动的。从最初的22个成员,发展到57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项目。它还在地理上从亚太地区扩展到欧洲和非洲,从发展中国家扩展到发达国家。”郭华东告诉《中国科学》,“现在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已经达成广泛的国际共识,地球大数据的科技支撑作用将更加突出。”
在同期举行的DBAR科学规划工作会议上,来自20多个国家的80位专家经过讨论通过了“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评估计划,并计划于2020年联合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
“数字丝绸之路”国际会议是DBAR科学计划的一项重要年度活动。该系列会议为科学家和决策者搭建了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创新合作,共同构筑了“数字丝绸之路”。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大数据科学工程领导项目、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联合主办的DBAR科学计划主持。来自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美国、意大利、摩洛哥、赞比亚、泰国和芬兰等29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出席了会议。
上一篇:中科院2020年度工作会议召开
下一篇:2019年雁栖湖会议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