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 科普日里话科普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09:54:08
...

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 科普日里话科普

2019年国家科普日吸引了大量观众。9月17日,记者来到在北京主体育场B区(北京科学中心)举行的“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欣赏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新成果。

“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以“创造和改变未来”为主题,“人工智能”为主线。展览通过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安全、零售、医疗和通信五大领域的应用,创新性地展示了“人工智能+时代”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以及人类科学认知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进入展厅,记者跟着一个可爱的机器人翻译,他可以自动避开霍格沃茨的墙壁。点击墙面上的互动点将会产生一个精彩的幻觉,一个人工智能的故事将会跃入墙面并打开主题线索。

在交通主题区,展览配有智能汽车互动。通过改变沙盘标志来规划路线,汽车可以根据可视摄像头识别地面路线,并且可以像“老司机”一样熟练地控制交通流量。

在安全主题区,观众可以进行见证验证并实现数据录入。这里的嵌入式3D人脸验证门终端将快速收集观众的人脸信息并与数据库进行比较,确认观众信息后打开门。

在医学主题领域,通过比较几代病历录入形式和手动打字、语音病例录入、超声波辅助和智能病历质量控制四种交互体验,可以调动受众的生活体验来共鸣和感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变化。

记者在展区,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人工智能”这个原本在大脑中抽象而模糊的概念,已经逐渐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这应该是科普的魅力所在。

记者了解到,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颁布《科学技术普及法》的国家。2003年6月,在《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中国科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科普活动。2004年,该活动被正式命名为“全国科普日”。为了继续开展这项群众性的社会科普活动,从2005年起,将在每年9月的第三周举行。

全国科普日与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有什么关系?记者联系到中国科学院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李大光。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主持了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并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李大光教授认为,科学普及日对于促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为在这个节日里,平时没有时间做科普的科学家可以走出象牙塔,走向公众。他们可以利用各种场地和设施,通过手动展品介绍相关的研究方法和过程,让公众了解他们的研究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他们可以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如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认知,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他们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适应新技术带来的变化。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现在有机器人医生,这对于医疗来说不方便,尤其是对于偏远山区的病人。然而,如果公民不了解人工智能技术,不相信大数据诊断,只接受穿白大褂的医生,那么即使是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普及,不能为公众服务。

李大光教授表示,科普日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互动和体验项目越来越多,科普效果越来越好。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科普日,以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