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年科普求新求变 让公众爱上科学——写在中国科普博览创建20周年之际

科普小知识2021-11-16 04:17:59
...

1999年,“中国科普博览会”正式开幕,向公众提供服务,迈出了国内利用先进的网络媒体技术系统进行科学传播的第一步。二十年转瞬即逝。今天的中国科学博览会已经发展成为集科普、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交流平台。从1999年到2019年,中国科学博览会一直在做同样的事情——让公众热爱科学,并与科学同行。

中国科普博览会(www.kepu.cn)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和中国科学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主办的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自1999年成立以来,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质量的科研和科普资源,逐渐从一个没有围墙的虚拟博物馆群发展成为集科普、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交流平台。先后建成了科学庭院、自我讲座、科学云课堂、科普与中国科普融合等品牌科普应用和服务,并不断聚集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和科普资源。深入解读尖端科学技术,科学热点事件之声,提供趣味互动的科学教育服务,传播新时代的科学文化,成为互联网上高质量科普教育内容的提供者,让公众从此热爱科学。

中国科学博览会以网站为依托,紧跟信息网络技术和媒体传播趋势的发展。在中国科学博览会官方网站及其品牌的领导下,建立了矩阵科学传播系统,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一个信息、网易号、人民号、央视网络矩阵号等近20个自媒体。它还与人民日报、新华社、*电视台、*电视台、环球时报、紫光阁等100多个媒体渠道合作。为科学家和科普团队提供从选题创新到渠道传播的综合信息平台,为媒体、科普机构、中小学和公众提供高质量的科学内容,让公众从此热爱科学,与科学同行。中国科学博览会平台上有800多万粉丝。平均每年综合出版原创作品3000部,网上传播总量达到10亿以上,大大提高了科技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他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文化网站”、“联合国世界卫生日”、“全国优秀科普网站”、“全国科普作品十大表彰大会”等奖项。

经过20年的科普运行,为什么中国科普世博团队总是与时俱进,保持创新活力?

科学普及需要“战略远见和毅力”

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从事科普工作已有20年,对这一点有着深刻的理解。1999年,在中国互联网方兴未艾之际,在中国科学院信息化工程的支持下,中国科学博览会网站应运而生,这是中国最早的大型综合性科普网站之一。

特别是该网站创建的虚拟博物馆,是当时网络科学普及领域的一次罕见创新,并因此获得了2004年世界信息峰会奖。可以说,当时的中国科普博览会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公众对互联网信息获取的巨大需求。

2004年,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结合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希望通过科普资源的共建共享,凝聚中国科学院科普力量,建立中国科学院互联网科学传播营。因此,以中国科博会为门户,各联合研究所的机构建立了中国科学院网络科学交流平台,形成了“科学院门户-科普专题网站-研究所科普专栏”三级科普服务体系。事实证明,只有当资源集中时,它们才能得到展示。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在中国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科普网站,包括中国科学博览会、化石网、天智网、时代科学网等。

2011年,随着腾讯微信的推出,自媒体的力量开始上升,传播媒体的形式和手段开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公众对科普内容和服务的获取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依赖手机等移动设备。有鉴于此,中国科学技术博览会在研究院通信局和研究院网络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和创新。从网站开始,中国科普博览会加强了对科学家科普创作和传播的支持和服务。不断推进中国科学院高端科研资源的普及,创新新媒体科普形式,关注受众需求。形成了以网站为核心、20多个自媒体号码为主体、100多个合作媒体渠道为扩展的新媒体传播矩阵。它已经成为互联网上高质量原创科普内容的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

科普需要“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正直的创新”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各行各业各种形式的应用和服务。科普也不例外,如著名的果壳网和中国科协自2014年启动的科普中国。这两个科普品牌引入了各种新的科普形式和内容,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生活。多年来,中国科博会也在探索和尝试新的科学传播模式,不断推出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应用和服务。

201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通信局联合成立了“自我讨论论坛”。这是一个剧场式的演讲活动,也是一个舞台式的在线演讲节目。该项目邀请科学家花18-25分钟的时间站在聚光灯下,分享他们的科研工作,不仅是科学知识,还有科研经验、见解、经验和观点。这种形式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科普观念。它更多的是关于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到目前为止,“自我论坛”已经举办了50多次科学讲座和辩论,有300多次视频讲座,通过各种网络渠道进行了广播,受众超过5亿人。它已经成为中国著名的科学文化讲座品牌。

2016年,在我院通信局的大力支持下,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设立了中国科学院官方科普公众号“科学大院”微信公众号,致力于深入解读最新科研成果和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声音。一方面,重点关注硬科学普及、科学前沿和紧急热点、科学普及解释和前沿研究述评、各领域进展和课题;另一方面,围绕着科学人物、科学思想和科学史,它讲述了历史上鲜为人知和有启发性的科学故事。如今,“科学大院”已成为互联网上一个著名的科普品牌,在所有主要传播列表中,科学或科普的排名均为首位,平均阅读文章超过10,000篇,并授权300多家机构和媒体转载。

此外,自2015年以来,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中国科协牵头的中国科普国家科普信息化建设项目中承担了整合中国科普创作和传播的任务。这项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布局为重点,以科技前沿为重点,关注社会生活和其他方面的热点,聚集科普队伍,联合主要媒体,创作和传播具有战略高度、科学深度和传播广度的优秀科普作品。探索和实践新媒体科普整合创新和传播生态系统建设,让媒体、科普工作者和科学家共同开展科普整合创新,在热点事件发生时,首先发出自己的声音。经过近五年的实践,已创作出1500多部原创作品,总浏览量超过10亿,出版和重印媒体超过100家。五分之一的作品被《人民日报》、《*电视台新闻》和《环球时报》等主流媒体推上了头版的第一屏。作品多次获得“中国互联网十大科普作品”称号。2019年,“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科学传播活动,仅中国科普博览会微博主题阅读量就达到7.9亿。

科普需要内化能力的整合与发展

科普是一种看似强烈但实际上很弱的需求。它需要乘船出海并在现场消费。只有与媒体、文化、教育等行业相结合,赋予这些行业科技元素,才能形成深远的传播影响力和价值。中国科普博览会20周年即将到来。未来是什么?过去20年的科普经验告诉我们,在全媒体时代,中国科普博览会需要坚持“整合发展、内化能力”的发展方向,以平台服务推动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的普及,推动科普与相关产业的整合发展,形成强大的创造和传播高质量科普内容的能力, 为公众,尤其是年轻人提供高质量、有趣的科普服务,让公众热爱科学,从现在开始走科学之路。

首先是团队能力。科学普及需要一个敢于思考、敢于突破、敢于战斗的团队。这需要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此外,这个团队应该能够承受在不受欢迎的领域中的孤独和外部高薪的诱惑。幸运的是,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近年来逐渐建立了这样一个团队,实现了专业和层次的整合和互补,并能在科普、图形、视频、活动等方面开花结果。因此,如何继续提高团队的能力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第二是创造能力。在当今信息超载的情况下,科普内容需要与互联网上的其他游戏、娱乐、新闻等内容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它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普内容本身的质量,以及它是否有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主题点。因此,科普的创新能力可以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做好选题和制作经典科普作品,如何以高精度的制作、创新的形式和有价值的知识为载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二是将新闻热点事件与组织科学家和制作团队快速创作科学解说作品的能力相结合,以与新闻同步、深度解说、率先发声的特点吸引用户的注意力。

第三,是传播的能力。在当今“以内容为基础,以渠道为王”的时代,在创造高质量科普内容的同时,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自己可控的平台与互联网自媒体平台的协调发展,这样不仅可以不断构建和运营中国科学院自己的科普传播平台和品牌,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普传播提供第一名,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上巨大的用户流量,快速实现科普传播的级联放大,扩大科普传播的影响力。

第四,运营资源的能力。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科学博览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牌资源、科学家资源、媒体资源和数字科学内容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继续拓展相关资源,是科普传播的基础,也是科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未来,我们将加大科普资源应用和再利用的机制和模式创新,创造科普需求和场景,为科学家提供更多更好的科普机会,保持科学家对科普的热情。此外,还将增加品牌资源和数字科普内容资源的运作,吸引社会资源的投入和支持,使中国科普博览会在科普工作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是技术创新的能力。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是一个从事信息技术和应用的研究和开发的组织。中国科学博览会也被定位为一个新的媒体科普平台,服务于整个医院的科普信息化需求。信息技术紧跟信息技术和各种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科学普及的融合与创新。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要忘记你的主动精神,牢记使命”,始终保持着中国科学博览会的创新性和导向性,扎实做好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工作,为提升中国科学院的声誉和提高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做出了贡献。

这条路通向思考,而这条路通向距离。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科学博览会从中国科学院开始,走向远方,走向人群,走向成千上万的灯光,走向每个人的电脑屏幕和手机屏幕。无论是在1999年诞生之初,还是在2019年的今天,中国科学博览会总是希望每一个看到我们的人都能爱上科学,并与科学同行。

(第一作者是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新媒体部主任,第二作者是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副总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