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民大学课题组:中国大学怎样规划自己的未来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12:20:28
...

中国大学重视战略规划吗?

研究发现:中国大学非常重视发展规划,几乎所有被调查的大学都制定了五年规划,超过三分之二的学校制定了中长期规划;超过80%的学校有特殊计划。

调查显示,被调查学校普遍认识到战略规划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认识到战略规划在定位学校、达成共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我不太同意“大学不是企业,不应该有明确的发展指标”、“学术规划是不可能的”、“规划只是挂在墙上,画在纸上”等概念。

几乎所有学校都制定了五年计划,其中19.77%在2000年(包括2000年)之前开始,最早是在1949年。然而,其中近一半(49.72%)是在2010年及以后开始制定的。2010年后,教育部要求下属高校制定“十二五”规划并向社会公布。这表明,高等学校普遍制定的五年计划部分地受到了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的影响或要求。

制定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完全是学校的自发行为。67.72%的学校制定了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规划,其中10%以上的学校在2000年前就开始制定中长期规划,最早是在1955年。可以看出,中国的大学有着与经济和社会其他方面一样的制定目标和计划的传统。从层次上看,211所、非211所和专业院校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81%、67%和62%,211所高校明显偏高。从属性来看,部属高校、省辖市直属高校和民办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77%、65%和74%,省辖市直属高校的比例最低。从类别来看,综合性大学、行业性大学和高职院校制定中长期规划的比例分别为76%、64%和62%,其中综合性大学的比例最高。从区域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制定中长期规划的大学比例分别为64%、66%和78%,其中西部大学的比例最高。

针对战略规划制定的原因,得分最高的选项是“学校发展的内部需求”,其次是“上级行政部门有明确要求”。由此可见,学校规划制定的核心因素是内部发展需求,这是学校面对发展需求的自觉而理性的选择。同时,上级机关的要求也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谁的意志反映在大学规划中?

研究发现,学校领导是对规划影响最大的人。资深教授和学术领袖、学院领导、部门领导和更高的权威对规划也有很大的影响。学生和校友的影响力较小。

规划过程可能会受到不同利益相关群体的影响。为了确定对制定战略计划影响最大的群体,调查询问了九组人对制定战略计划的影响,一分表示“非常不重要”,五分表示“非常重要”。分数在4分以上的人有五组,依次是:学校领导、高级教授和学科领导、大学领导、系主任和更高的权威。这表明这五个群体对学校规划的影响最大。教师和外部专家对规划也有一定的影响,而学生和校友的影响较小。

不同层次的学校规划受学校领导的影响很大,其次是部门和学院的领导。系主任对不同层次学校的规划有着相似的影响,而学院院长则不同。大学校长在本科学校的影响力较小,而大学校长在专科学校的影响力较大,可能是因为专科学校涉及的学科较少,学院也较少,所以各学院的影响力较大。上级机关对学校规划也有较大的影响,但不同级别的学校有所不同。本科学校受上级影响较小,而专科学校相对较大,这可能与专科学校与地区、行业或主管部门之间的政策支持关系较大有关。普通教师对规划的影响是有限的。普通教师在专科学校的影响力相对较大,其次是211名本科教师,非211名本科教师的影响力最小。同样的分布也反映在学生和校友的影响上。至于对外部专家的态度,专科学校更重视。

总体而言,非211大学的规划主要受大学领导的影响,而其他群体的参与度普遍低于其他层次的大学。虽然学校领导的影响也很大,但专科学校更多的考虑其他群体的意见,规划体现了外界的参与。

高校规划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如何?

研究发现:985,211所大学更擅长规划工作。211所高校中,80%以上设立了专项规划机构,而非211所高校只有48%,专科高校只有19%。高校普遍重视战略规划过程中的决策研究。

所访问的175所高校设立了专门的独立规划机构,占总数的46.54%。这些机构基本上是在2000年及以后建立的,尤其是在2006年后达到高峰。没有专门规划部门的学校大多由现有的行政部门负责,如学校办公室、科研办公室、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研究办公室等。

不同层次、不同归属的学校在规划机构设置上存在显著差异。从学校层面来看,211所本科学校设立专业和独立规划机构的比例高达82.26%,非211所本科学校的比例为48.84%,专业学校的比例仅为19.19%。根据学校隶属关系,81.82%的教育部直属学校设立了专门的规划机构,44.18%的省市直属学校,只有25%的私立学校。

在现有规划机构的高校中,46.86%的规划机构由校长直接管理,42.86%的规划机构由常务副校长或副校长领导,9.14%的规划机构由党委领导领导。一所大学由董事会主席领导。

在规划机构专业化的基础上,高校战略规划越来越重视制定过程的专业化,即规划的决策研究。高校的研究视野不仅包括学校传统和现状、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环境及相关政策和战略规划,还包括同类高校的发展和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不同类型的学校会根据各自的特点关注不同地区的政策,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例如,211所本科学校、教育附属学校和综合性大学更加关注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这些学校水平较高,发展目标通常是世界一流或国内一流大学。因此,他们非常重视了解高等教育和世界上其他大学的国际状况,但他们没有像其他类型的大学那样重视自己的区域。非211本科、专科、省市直属学校或行业内的民办学校和特殊学校都非常重视国家、地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大多强调应用性,培养人才的方向将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他们将在规划中密切关注政策,特别是该地区的政策导向,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哪些大学更容易受到政策变化或领导层变动的影响?

研究发现综合性大学对政策变化的适应性最强。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最依赖于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政策。私立大学、行业大学和西方学校的规划和实施更容易受到领导层变动的影响。

就教育政策对大学的影响而言,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受国家或地方*教育政策的影响最大,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政策经常变化,战略规划缺乏稳定的政策环境”。同意这一观点的大学比例相对较低,985所大学的比例最低。可见,具有行业特色的大学需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在政策环境中寻找发展空间。他们严重依赖国家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此外,由于学科和专业单一,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就很难进行调整。综合性大学由于其专业分布广泛,相对来说更能适应政策变化。然而,985所大学处于大学层级的顶端,是国家支持的重点大学。国家政策最支持他们的发展。同时,由于学科的综合实力较强,这些大学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获取资源的渠道也较广,因此单纯依靠某些资源并不容易,而某项国家政策的变化对其战略规划的影响最小。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社会中被人们批评的现象之一就是“成就工程”。大学里的这种情况怎么样?学校领导层的变动会影响现有战略计划的实施吗?与人们的普遍理解不同,高校对此并没有很高的认识。在1到5的约定值中(1是“非常不同”,5是“非常一致”),项目的平均值“学校领导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现有战略计划的实施,使得战略计划缺乏实质性价值”仅为2.89。然而,有几种类型的学校得分相对较高。例如,民办高校的平均得分为3.1,而具有产业特色的西方高校的平均得分为3.0。这表明这些大学的规划和实施相对受到领导层变动的影响。

大学规划的评估和实施进展如何?

研究发现,高水平学校更注重使命和愿景,而私立学校更注重具体的实施计划、年度计划和实施。在评价中,学校层次越高,越倾向于采用内部评价方法。资源配置和人员评价是实施该计划的两个重要手段,但不同类型的大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规划的有效实施一方面体现在规划本身是否科学,另一方面体现在实施和评估过程的合理性。

关于规划文本,不同层次的高校在内容覆盖上有一定的差异。高等院校的层次越高,在使命、愿景、发展目标、环境评估和分析等宏观方面就越清晰。高校层次越低,越重视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工作计划等的制定。其中,民办高校的规划相对比较完整。这些高校能够很好地将从宏观考虑到微观实施的所有环节都写在规划文本上,并且基本得分都高于平均水平。可以看出,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过程中,由于权责关系更加明确,其运作模式更类似于企业,战略规划模式更类似于企业。

高校将采取措施促进该计划的实施。更重要的是将资源分配、人员评估和计划的执行联系起来。在这方面,不同层次和隶属关系的学校表现出显著差异:211名大学生非常重视资源配置和规划的结合;专科学校非常重视规划与人才评价的结合。然而,非211本科生的计划在与人员评估或资源配置的结合上是薄弱的。在不同隶属关系的学校中,下属学校的人员评价与规划之间的关系很小,规划的实施主要是通过与资源配置相结合。省市两级*在直属学校的规划和实施中对人员和资源配置的支持非常薄弱。另一方面,私立学校非常重视规划和实施与人员评估和资源分配的结合。可见在计划的实施中,211所本科院校非常重视经济手段的运用;专业学校非常重视行政手段的使用;私立学校也注重使用经济和行政手段;非211高校和省市直属高校在规划与实施具体措施的结合上比较薄弱。

关于对计划执行情况的评估,52%的被调查学校采取内部评估的形式,32%采取内部和外部联合评估的形式。其中,211所大学中有67%采用内部评价。学校级别越高,使用内部评估方法就越容易。学校级别越低,就越依赖外部评估力量。(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小组)(原题:中国大学如何规划未来?“)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