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简”《老子》卷首发 系迄今保存最完整古本
老子内页图。竹书《老子》中的两个竹简背面写着“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这是首次在出土的竹简和帛书中发现“老子”的称谓。
北京大学西汉竹书《老子》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和郭店楚简《老子》之后,在地下出土的第四个古代版本。几年来,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经过近四年的编辑,北京大学的《西汉简牍(老子)》最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不久将与读者见面。2月23日,十多位古代文学和老子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在上海出席了该书的发行仪式,对该书的校勘、出版和学术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朱说,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简牍,俗称“北京大学简牍”,是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捐赠的,用于抢救和从海外归还。有超过3300个竹简,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期。简牍包括近20种文献,基本涵盖了《韩曙·文艺志》所划分的“六艺”、“文人”、“诗赋”、“兵书”、“命理”、“季芳”六大类。
《老子》卷的组织者韩伟副教授说,221个简牍,5300多字,不完整部分只有60字,是最完整的古代版本。全书共分77章,保留了完整的篇章结构,不同于古代流传的《老子》81章。这为探讨《老子》的章法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竹书《老子》中的两个竹简背面写着“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这是首次在出土的竹简和帛书中发现“老子”的称谓。这也印证了文献记载中关于“老子”为“经”的说法。
韩伟说,从总体上看,西汉竹书《老子》的文本形式介于帛书本和古书本之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而精炼的处于“成型”阶段的《老子》古书本,使我们对《老子》的产生、发展和成型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出版协会会长赵昌平认为,《老子》卷校勘所体现的古籍整理和文献研究的方法论值得学术界和出版界思考和借鉴。对该卷的校勘,不仅继承了从“古籍辨伪”到“古籍年表”演变的合理因素,也反映了从“单线进化论”到“古籍形态学”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基础是尽可能全面地把握文学,比较、分析和研究贯穿其中的文化意识。“古籍形态”概念不仅是文献学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文化学术史研究的理论成果。
据报道,自2012年底以来,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简牍陆续出版。这本书分为七卷。第一卷《仓颉》和第三卷《周迅》、《赵政书》已经形成初稿。大量有价值的文件将被提供给学术界进行研究。
更多阅读清华大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伪古文《尚书》是一部伪作
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古书《尚书》,的确是一本“伪书”
2388年花青建开始解读《尚书》并于当年揭示
共鉴定出2388件“花青简”,同时有许多重要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