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普缺位,谈“核”不容易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18:55:14
...

两次会议的重点

“有人说公众喜欢看两种新闻,一种是让你害怕,另一种是让你恼火。”在最近由CNNC主持的NPC、CPPCC代表新闻发布会上,CNNC总经理、NPC代表顾军感叹,积极的科普很难,消极的所谓“科普”容易传播。但是“核科学普及”正面临这样的尴尬。

八年前的3月11日,日本福岛核事故在我国引发了一场抢盐风暴。原因是碘盐是防止辐射的“假科普”。

当涉及到核问题时,公众会想到原子弹和核事故。在“公众听不到专业的声音,但非专业的声音不断出现”的奇怪形象中,“邻避效应”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核的误解。这种误解严重阻碍了中国的核科学研究和工业发展。

误读“核”

由于该装置的名称带有“核”字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西南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段旭如经常在该装置前遇到打车等情况,司机会问,“你那里有放射性吗?”当前位置在普通高校招收非核专业学生时,申请人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的工作中是否有辐射。

30多年来,在核科学领域,段旭如多次被问及是否存在辐射以及是否安全。由于涉及核问题,它引起了许多偏见,并使定位核相关项目和建造相关设施变得更加困难。

“核”也容易引起恐慌。

例如,“核烟雾”。自2013年以来,一篇网上帖子就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烟雾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声明——空气中含有的放射性元素铀是中国大规模烟雾的原因。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核工业地质研究所所长李自英仍然记得,2014年,在北京三次严重雾霾期间,他们的研究团队利用研究所的先进设施和设备对空气中的铀活性浓度水平进行采样和测试。结果表明,北京市采样点空气中铀活度浓度是安全正常的。权威数据证实,“核烟雾”是无稽之谈。

“但是现在核科学普及出了问题。没有人听或不接受专家的意见。相反,非专家的话很容易被公众接受并广为传播。”在李子英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核为什么会变色

今年春节,长沙的一位亲戚想买房子,就来向段旭请教。亲戚们不需要借钱,只是因为“社区里一些打算买房的人说,社区附近有230个核工业,据说有危险。”

“我对这个单位非常熟悉。他主要从事铀勘探和研究,不涉及任何铀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他在市中心从事安全生产已经有几十年了。”会上,李子英补充解释。

许多受访者表示,普通人谈论“核”时脸色变得苍白的基本原因仍不清楚。

“太阳能就是核能。可以说,人类的能量从一开始就来自核能。”但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万钢认为,“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核’,普及科学很难。”

核科学本身比较难理解,缺乏生动的交流语言,增加了核科学普及的难度。

“就像我做核聚变一样,有时我认为它很受欢迎,但外行人仍然无法理解。”段旭如直言不讳地表示,过去他忽视了科普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公众很难认识到核知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生动有力的载体。

李紫英告诉记者,院子里有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核地质博物馆,主要是一个相对单一的实物展示,一般没有人会主动去那里。

还有人提到,核科学普及目前由核电企业和国家协会主导。然而,涉及核企业的公共宣传活动往往被视为传播企业文化理念,往往被视为利益驱动,难以形成真正客观公正的社会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行业选择了“只做不说”,因为“说得比值得说的多更麻烦”。

专家必须真正参与科普

"我们需要创新的沟通方式。"李子英认为拍摄关于核的科普电影或视频是必要的。导演和编剧都是专家,表达方式由艺术家决定,从而形成生动的科普作品,受到喜爱和欣赏。

“核电站离城市很远。你可以选择在北京或更大的城市建立核科技博物馆,就像军事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一样。许多人在看到之前不会明白发生了什么。”今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核学会主席王寿君提议建立国家核科学技术博物馆。

除了对公务员、中小学生和当地公众等关键群体进行准确沟通外,段旭如还特别提到了科普团队的专业化建设,“这需要一线核领域科学家的积极参与。”

“面对国家战略、技术前沿和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没有核武器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对核能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在万钢看来,核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有必要趋利避害,寻找更好、更方便、更经济的解决方案。目前,核安全法已经实施,原子能法正在公开征求意见。我们必须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和平利用核能,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他特别强调,发展核工业是一项国家战略。加强核科学普及不应是核相关单位的内部行为,也不能脱离*的领导和支持。

(北京,3月10日,《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