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发布
7月10日,由北京科技传播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在北京举行。
为了有效提升北京的科普水平和发展潜力,识别北京科普工作的薄弱环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此次发布的《北京科普蓝皮书》(2017-2018年)《北京科普发展报告》站在了高瞻远瞩、广科普、国际化的高度, 以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为核心,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增强科普能力为目标。 围绕建设北京科普资源平台,提升“北京科普”品牌,理顺北京科普发展序列,探索北京科普发展规律,提炼北京科普创新模式,为北京科普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蓝皮书聚焦北京的科普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北京科普工作取得的成就,找出了北京科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试图为*部门研究制定北京乃至全国科普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北京科普工作提供全面支持。
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区域科普蓝皮书
近年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皮书系列广泛涵盖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的各个领域,其中中国的科普研究也相对活跃。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联合发布的《公民科学素质蓝皮书》、中国科学普及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学普及基础设施发展报告》、中国科学传播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学传播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普能力建设发展报告(2016-2017)》等蓝皮书或年度报告都对中国科普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科普事业的发展。
然而,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部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地方科普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地方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是中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区域性科普蓝皮书,是第一份全面反映北京科普工作的研究报告,并被纳入蓝皮书系列。全面展示了北京科普工作的现状,明确了北京科普工作的新形势和未来发展目标。
总的来说,这本蓝皮书有鲜明的特色。首先,有具体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二是加强对科普带动经济建设的研究,探索地方*、科研机构和企业在科普建设中各自的作用。第三,北京科技传播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发行的皮书,体现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研究的权威性。
中国第一个区域科普发展指数
科普综合评价是研究科普发展现状、把握科普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研究。近年来,学术界和科普机构提出了许多评价我国科普现状的模型,如国家科普能力、科学传播发展指数等。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特定地区的科普评价指标体系。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构建了全国首个区域科普发展指数——北京科普发展指数。这个指数是以北京和全国的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的。采用多种开发指标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比较。选择最符合科普发展评价目标的发展指数计算方法,创新性地构建了科普发展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种科普投入的变化进行量化综合评价,以期为北京地区乃至全国的科普发展提供科学决策参考。
蓝皮书指出:“十三五期间北京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关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总书记在“科技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和科普是实现创新和发展的两翼,科普应与科技创新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贯彻落实这一讲话精神,推动北京市加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市科普工作应抓住历史机遇,直面科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北京市科技整体进步,充分保障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同时,通过传播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塑造科学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培育科技创新土壤,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科学普及有助于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普及。因此,迫切需要理顺“十三五”期间北京科普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一)科学素质和科普资源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科学素质结构性问题突出。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需要加大努力,把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提升到新的高度。由于社会参与科普的相关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全市科普基地建设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总的来说,城市地区的科学普及要比郊区好。市级和区级科普工作较好,而社区和农村基层工作相对较差。青少年和农民的科普工作做得比较好,而领导*和城市职工的科普工作做得比较薄弱。科普项目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相对较好,科普资源开发共享和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建设相对薄弱,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大众传播体系建设不完善,原创精品科普作品缺乏。
(2)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制约了科普创新和传播水平。
北京科普基地缺乏学科专业人才、高级口译人员、设计开发人员、营销人员等人才。同时,也存在招募志愿者困难、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全市88.5%的科普基地有专职科普人员,11.5%的科普基地没有专职科普人员。在有专职科普人员的科普基地,专职科普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一般不高,平均为22.9%。在接受调查的科普基地中,90%表示有专门的科普规划和研发人员,平均占12.4%。10%的基地表示目前没有专门的科普规划和研究人员。科普基地人才短缺直接制约着科普基地创新能力和科技传播能力的提高。
(3)科学技术含量和科普影响力有待提高
深化改革,全面转变*职能,需要*机制的科学普及和创新,需要科研院所、大学和高新技术企业科技资源的深度挖掘,需要尖端技术和最新成果的推广和普及。科普工作急需新思路。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科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以及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正逐步渗透到各个领域,需要新技术、新手段、新模式来开创科普新局面。
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普品牌很少,科普工作社会化、市场化、规范化、普及化的局面尚未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要求北京的科普以区域协调的思维和国际合作的眼光规划科普的新篇章。
(4)科普产业化水平低,财政拨款仍是主要资金来源
科技服务业将科普列为重点产业内容,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科普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北京科普基地的科普投入逐年增加,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但由于企业和社会投资科普公益事业的渠道不畅,科普基地的多元科普资金投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普基地资金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和单位本身,其他来源的资金比例很小。即使是单位投入,大部分来源都是财政拨款。经费来源的简化,加上财政和单位科普经费的有限,极大地制约了科普基地特别是科普教育基地的进一步扩大。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1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北京科普发展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6.72%
北京科普发展指数的构建,对于有效提升北京科普水平和发展潜力,识别北京科普薄弱环节,更好地为科普服务,提高市民科学素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科普发展指数坚持“客观科学、相对稳定、可持续”的原则。围绕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形势,深入把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强调科普内容和方式创新的转变,提高科普投入和产出的效率,强化科普评价导向。根据2008-2015年科普统计数据,构建北京市科普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设定指标权重,计算“北京市科普发展指数”,分析区域科普投入各指标的总体情况。定量地阐明了北京科普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下一阶段的区域科普工作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政策依据。
根据公式,蓝皮书分别计算了中国和北京16个地区的科普发展指数,并进行指数综合,最终得到北京的科普发展指数。2008年,北京的科普发展指数为2.96,到2015年将增长到4.55,年均增长率为6.72%。科学普及呈现快速稳定发展的趋势。通过衡量全国科普发展指数,北京在除2014年以外的所有省份的科普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湖北是2015年科普发展指数超过2.00的7个省(市)。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20-3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多年来,北京的科普发展指数一直位居全国第一。
蓝皮书计算指出,从科普发展指数的各个分项来看,2008年北京市科普人员发展指数为0.21,2015年为0.25。科普媒体指数迅速上升,从2008年的0.17升至2015年的0.38。科普活动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32上升至2015年的0.43,其他分项指数也呈现出同比增长趋势。
从北京各区的发展来看,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科普量大,发展速度快。2015年科普发展指数分别为2.43、2.58、4.04和5.59。这四个地区已经成为北京科普事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力。
蓝皮书观察了北京科普发展的六个子指标。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15年,科普媒体的发展指数增长了124%。二是科普设施建设和资金投入,分别增长95%和52%。北京市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才队伍稳步发展。科普人员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21上升到2015年的0.25。总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减缓已成为这一时期北京科普发展的特点。
通过衡量全国科普发展指数,北京在除2014年以外的所有省份的科普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和湖北是2015年科普发展指数超过2.00的7个省(市)。
2008年至2015年,湖北省科普经费投入和科普设施建设显著增加,成为唯一一个科普发展指数超过2.00的中部省份。这主要是因为湖北省科普专项资金从2008年的4304.7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265.3万元,科技馆、科技馆和青年科技馆的数量从2008年的100个增加到2015年的123个。
在2015年国家科学普及发展指数中,科学普及发展指数超过2.00的地区大多在东部地区,其中北京地区远远高于全国水平,是唯一一个科学普及指数超过4.00的地区。上海和江苏的科普指数均超过3.00,居全国第一。科普发展指数大于1.00且小于2.00,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更加重视科普。尽管*和贵州的经济总量相对较低,但科普水平有了快速提高。大多数科普发展指数低于1.00的省份经济不发达。值得注意的是,*自治区和吉林省的科普发展指数较低。
自2008年以来,中国科普发展指数从26.79上升到43.80,上升63.49%,表明国家科普产业发展良好,国家科普水平不断提高。
从2008年到2015年,中国科普人才的发展呈现出西部高速增长、东部素质提高的趋势。然而,一些地区科普人员的发展指数也出现了普遍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兼职科普人员数量的下降,而专职和创新人才的晋升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广东省科普人员发展指数从0.27下降到0.26,陕西省作为典型的西部省份,科普人员发展指数从0.15上升到0.26。
从科普经费发展指数来看,2008-2015年北京市科普经费发展指数处于全国前列,并在稳步提高。天津和河北的科普经费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2.04上升到2015年的3.10,分别从2008年的0.13和0.09上升到0.26和0.34。中国其他科普先进地区也逐步加大了对科普经费的投入。例如,上海的科普经费投入从2008年的0.63增加到2015年的1.85。2014年,上海科普经费发展指数达到4.06的历史高点。江苏省支出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53上升至2015年的1.45。山东省从2008年的0.19升至2015年的0.74。增长率和数量都是全国最高的。西部地区的科普经费也迅速增加。例如,陕西省的科普经费从2008年的0.10增加到2015年的0.43。
从科普发展指数来看,自2008年以来,北京的科普发展指数一直在0.03-0.04之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科普媒体发展指数来看,北京的科普媒体发展指数一直保持全国领先,从2008年的0.17上升到2015年的0.38。上海、浙江和辽宁是2015年科普发展指数的第二、第三和第四名。
从科普设施发展指数来看,北京的科普设施和活动发展迅速。科普设施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19上升至2015年的0.37,科普活动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0.32上升至2015年的0.43。
东部地区科普发展指数从2008年的13.69上升到2015年的23.86,增长74%。中部地区略有变化,从2008年的6.24增至2015年的7.89,增幅约为26%,而西部地区从2008年的6.86增至2015年的12.05,增幅最快,约为76%。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30-3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的科普基础仍需夯实。
科普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仍需为北京科普工作打好基础,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服务。这些包括
(一)扩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智力支撑的科普人才队伍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普人才队伍,不仅是推进北京科普事业发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关键基础工作,也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智力支撑。
(二)进一步发挥科普阵地的作用,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科普场馆能够有效整合资源,实现科技资源效益最大化。通过科普场馆和市级科普基地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公众更加全面深入地学习科学技术知识,最终实现服务基层活动的规范化、精细化和规模化,实现科普场馆服务首都市民的社会氛围,营造全民热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这对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意义重大。
(3)加大科普经费投入,推动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充足的科普经费可以保证北京市科普事业和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鼓励和支持各区特别是远郊积极开展科普活动,保证更多的人参与科普活动,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打下良好基础,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助推力量。
(4)丰富科普产品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媒介
科普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了科技传播的深度和广度。高质量的科普产品可以有效提高公民理解科学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技信息的传播,为创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此外,通过各种科普传播媒体,前沿科技可以传播给公众,更多信息可以传递给公众,从而加大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宣传力度,让更多人参与其中。
(五)把扩大科普活动品牌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
举办科普活动可以让公众更直观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近距离感受到科学技术带来的冲击。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科普,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多载体,搭建更多互动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六)加强以科普产业为引擎的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成为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科普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可以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2016年6月,《北京市“十三五”科技普及发展规划》指出,要实施科普产业创新工程,总体目标定在2020年。建立与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国家科技交流中心,使科普产业初步形成,“北京科普”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同时,要求创作30多部具有社会影响力和高水平的原创科普作品,培育3个以上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普产业集群。北京致力于推进科普产业化,结合公益性,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90-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北京的科学普及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新时代,北京作为首都的战略地位是成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特别是科技创新中心。北京的科普在促进国际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紧紧围绕着首都“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四个服务”的任务和使命。加强与国外、地区和海外同行的科普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和探讨共同关心的科普问题,求同存异,有利于借鉴国外经验,丰富科普理论和实践,拓宽科普工作思路,提高立足国情的科普工作水平。
近年来,北京通过组织国内外科普交流活动、组织人力资源培训、加强与国际知名科普场馆和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吸收和引进国内外优秀科普展览和教材等方式,采取“请进来,请出去”的方式促进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对北京科普工作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京致力于建设国际科普资源和科普产品展示、销售和交流中心,向世界展示“北京科普”的风采。
2017年北京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的顺利召开,进一步加强了与世界各地科学节组织的友好关系,为科学节组织在科学传播理论交流、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开发与合作等领域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对进一步推进首都科学传播领域的国际合作,落实《国家科学质量行动计划纲要》和北京作为国际传播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2017北京国际科学节圆桌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科普理念,引领科普实践”。目的是探索科普理念和实践的双重提升,寻求科普理念和形式的创新,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圆桌会议机制,使会议成果交流更加有效。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109-1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大数据技术在北京科技通信系统建设中实施应用
《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自2012年以来,北京互联网用户数量持续增长,城乡宽带接入用户数量保持稳定,网站和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日益增加。这表明北京有大数据统计的基础。北京科技传播系统发展不平衡,科普电视节目、网站、微信、出版物等缺乏创意,受欢迎程度低,可以利用大数据发展带来的机遇加以解决。
(a)促进发展和分享大数据的科技传播
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线上线下互动技术交流系统,建设面向公众的综合在线技术交流服务系统。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传播内容制作方法,形成机构、专家和公众参与的工作模式,跟踪反馈,实时响应,增强科技传播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合作整合机构、团体、企业和公众资源,收集科普信息,构建科普信息大数据服务平台,提高科普资源利用效率。
(二)利用大数据技术推广互联网等新的科普传播方式
截至2016年,北京拥有互联网用户1647万人,城市宽带用户406万人,农村宽带用户85.9万人,移动互联网用户3251.7万人。这为北京的科技传播系统利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科技提供了广阔的群众基础。如此庞大的受众群体可以用来推出微信科普公众号、微信科普游戏、网络科普游戏、科普宣传网站等多种形式的创新互动科普传播新方式。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通过这些方式,用户通过大数据分析反馈信息,获取受众偏好,知识,数据使用中有哪些不足,从而进一步完善上述科普传播方式,同时也获取北京市民的科学素质相关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指导北京未来的科普工作。
(三)利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科技电视节目的制作水平
目前,北京电视科普节目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获得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有效的科普效果。具体来说,一个是电视科普节目的收视率低。如何提高科普节目的信息量和趣味性,使其能够与新闻、娱乐、电视剧等节目类型相匹配,从而提高电视科普节目的收视率。第二,数字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分流了大量的电视观众,使得电视科普节目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传播环境,进一步影响了收视效果。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公众兴趣点、关注点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确定观众对电视科普节目的偏好和期望,并对相关节目进行改进,从而提高电视科普节目的关注度和收视率。面对数字新媒体的竞争,电视科普节目应打破电视传播平台的壁垒,将传播形式延伸到网络,建立在线电视科普节目,并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这也更有利于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相关信息。
(四)利用大数据技术评估北京科技传播系统的绩效
科技传播系统运行效果评估是实现科技传播工作闭环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科普图书、电视科普节目、微信科普游戏、网络科普平台等各种工作效果的有效评估是北京优化调整科普资源的基础。目前,问卷调查仍然是社会工作效果反馈所依赖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容易造成表格的负面填写和奖品的随意填写。另外,这种方法一般采用抽样调查,容易出现调查结果有偏差的现象。上述两种情况往往会导致问卷结果的偏差,甚至与实际情况相反。如果用这样的结果来分析和总结相应的指导,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通过微信、网站平台、微信游戏等,可以有效引导观众参与科普活动。它还可以学习哪种方式最有效,哪种方式最好,哪种程序和游戏最受欢迎,等等。在北京的科技传播体系中一边娱乐,然后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鼓励或相应的调整。
(5)利用大数据技术规范北京科技通信系统的发展
如上所述,北京的科技传播体系有些单一,过度依赖传统传播方式,缺乏新媒体的使用。为了改变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每年对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找出哪些媒体需要加强,哪些媒体需要调整。例如,用大数据来统计微信游戏的数量远远大于科普书籍的数量,但当年推出的微信游戏种类却远远少于科普书籍的出版数量。由此可见,科普微信游戏的传播方式更为公众所接受,可以出台相关科普政策,鼓励相关公司开发更多的科普微信游戏,满足公众需求。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149-15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蓝皮书指出:北京的科普品牌越来越有影响力
自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来,北京围绕“五个努力”的要求,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承担了“科技创新引领者、高端经济增长极、创新创业首选、文化创新引领区、生态建设示范城市”五大责任,在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科学普及不仅是支持科技创新、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的内在要求,也是创造创新环境、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工程。
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全方位、多层次、宽视野的北京科普品牌开始形成并受到广泛关注。其中包括“北京科普”品牌稳步有序发展,“北京科普”项目品牌不断深化,“北京科普”基础品牌数量不断增加,“北京科普”资源品牌逐步丰富,“北京科普”创意品牌不断增加,“北京科普”活动品牌不断壮大,“北京科普”创新教育形式多样,“北京科普”草根品牌深入发展,“北京科普”传播品牌多元化有效。
“北京科普”品牌在全国科普工作中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北京科普”品牌已成为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知名科普品牌。随着“北京科普”声誉的提高,北京的科普工作也辐射到全国。北京的科普如同科技创新一样,为北京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见北京科普蓝皮书《北京科普发展报告(2017-2018)》P197-22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6月)
上一篇:数据科学专业发展现状蓝皮书发布
下一篇:我国首部海洋社会蓝皮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