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高校数量世界第二 去年毛入学率37.5%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1:34:37
...

教育部:中国大学数量居世界第二。去年,毛入学率达到37.5%

China.com 12月4日电今天,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报告》显示,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后,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2014年,学生人数达到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高校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设定的36%的目标。

受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厦门大学吴大光教授牵头成立评估小组,对《教育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领域的中期进展进行第三方评估。

以下是教育部网站上发布的第三方高等教育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

(一)跨越式发展后,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阶段目标任务提前完成。

2014年,学生人数达到3559万,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达到2824所,居世界第二。高校毛入学率达到37.5%,提前实现了《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36%的目标。

从2000年到2014年,高校招生年均增长率为10.7%,录取率从59%提高到74.33%,是1978年的12.3倍。每10万人口中的大学生平均人数增加了三倍多,毕业生在新增城市人口中的比例从12.86%上升到61.62%。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2)中西部地区教育振兴规划显著提高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办学能力。新建本科院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科层次结构更加合理。高校办学类型更加多样化。

实施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后,中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继续扩大,办学能力继续增强。2000年与2014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数量从2000年的544所增加到2014年的1363所,增长了1.5倍,中西部地区的大学数量占全国的53.9%。中西部地区学生、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的比例分别为54.16%、53.84%和54.38%。从2008年到2014年,在14年的时间里,共有92万名学生被中西部地区录取,这相当于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了90所拥有1万多名学生的大学。东部和中西部地区高考录取率的差异从2007年的17个百分点减少到6个百分点。

新建本科院校分布在全国201个地级市,覆盖60.36%的地级市,极大地改变了高等教育结构。普通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比例从2000年的19.5: 1下降到2013年的15.8: 1。本科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了大学毕业生人数。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相协调,基本符合社会产业结构。

(3)各类重大项目提高了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增强了高等教育科研承载能力,显著提高了科研水平,在文化传承中日益发挥主导作用。

在“985工程”、“211工程”和特色学科项目等平台的带动下,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部分学科已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在英国QS“2015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中国有58所大学进入前400名,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前50名中有7所内地大学,排名世界第五,亚洲第一。在“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中,*前100所大学的数量达到21所,取代日本(19所)成为亚洲最大的大学。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和汤森路透(Townsend Reuters)的“2015年世界顶尖大学排行榜”,*有27所大学跻身世界500强,超过日本成为亚洲领先大学。在排名前50位的学科中,*有23所大学入选12个学科。

高等院校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从2005年到2013年,高等院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翻了一番,超过了同期其他科研开发机构。高校基础研究在全国具有绝对优势,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一半以上。高校科技成果占70%以上。从2010年到2014年,高校获得了583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328项技术发明奖和3577项科技进步奖。大约70%的大学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从2005年到2013年,我国高校科技论文的比例已经超过70%。高等院校授予的专利数量从8843项增加到84930项,增长了8.6倍。

(4)高等教育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高校教师数量继续扩大。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大学生的平均资助水平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2003年至2013年,高等教育经费占全国教育经费的26.93%,年均增长率为35.98%。高校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全国公共教育支出的36.17%。

高校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2010年至2014年,全国高校占地面积增加1502万平方米,增长9.9%。高校教学辅助用房、实验实习和行政办公用房净增7004.38万平方米,增长15.33%。高校教学科研固定资产净增4867.25亿元,增长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资产增加1326.14亿元,增长57%。

高校教师数量持续增长,发展势头良好。从1999年到2014年,教师数量保持稳定增长,共有233.6万名教师和153.5万名专职教师。教师人数居世界第一。50%以上的专职教师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70%以上是中青年教师。

高校教学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本科教学工程”实施以来,已建成1500个专业点,公布了3000多个专业建设点。我们已经建立了1000个优秀的视频开放课程和5000个资源共享课程。我们建立了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了显著成效,受益匪浅。

高校的实验室空间已经扩大。2009-2010学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共有实验室28156个,面积2785.67万平方米。这三个数字在2012-2013学年分别为29,964平方米和31,026,600平方米。实验室数量增加了6.4%,实验室面积增加了11.4%。

(5)高校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大规模组合和实践,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

我们将实施一系列人才培养试点计划,包括“卓越计划”、“科教结合协作教育行动计划”和“高中生卓越计划”。国家建立了833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和一批国家创业实验室,吸引了一大批大中型国有骨干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

从目标实现情况来看,自系列优秀项目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各类高素质人才,他们得到了行业的认可,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参与大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在208所大学*有1257个本科专业和514个研究生层次的学科,有10415家企业参与实施。优秀博士教育培训计划包括125所试点大学、178个改革试点项目和64个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44所高校开展了95个试点项目,改革中医五年制本科、拔尖创新和农村订单式全科医学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优秀农林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包括首批99所试点大学和140个改革试点项目。优秀法律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包括66所高校参与建设的三类教育培训基地: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涉外法律人才、西部基层法律人才。

目前,参加“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部分大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学生素质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卓越计划”的毕业生在专业水平上有优势,对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给予了一致认可。许多单位都与大学密切合作,提前“预订”毕业生。

根据2013年494所大学的数据,全国大学实用(包括实验)教学学分的24.44%达到了教育部的预期目标。根据2013年489所大学的教学状况数据,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相关课题数量占71.9%。根据486所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数据,共建成58169个基地,一次可容纳266多万学生。那一年,实际上有230万学生被录取。如果估计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的数量,平均36.82%的学生有机会参加实习基地的各种实习。

继续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开始,*部委下属的117所高校和710所地方高校组织了参与该方案。近8万个项目获得资助,投资近14亿元,近22万名学生。这导致了高校整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了校内校外实践教育和合作教育的新机制。

(6)高校以大规模教学改革的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分类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深化教学改革。各高校通过深化学分制、弹性学制、主辅修制、跨学科制、小班化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和南京大学的“三三制”为代表,全国39所“985工程”大学中有29所在专业招生和专业培养方面实施了改革措施,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选择。

实施创新人才拔尖培养。2010年,教育部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点计划”。根据实验结果,2013年500名毕业生中,96.6%去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深造,86%去基础学科或跨学科领域深造,22%去世界前10名大学,20%去世界前10名大学。在2014年的近1000名毕业生中,95.4%去了国内外的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

实施大、小培养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辅修制度已成为高校的普遍做法。截至2013年底,各大学双学位(主修和副修)学生的平均人数占当年总入学人数的13.95%。一些大学正积极尝试建立跨学科的专业,以促进艺术和科学的融合。

巩固教授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根据82所本科院校的教学质量报告样本,2013年,各大学本科教授平均人数占大学教授总数的85%,教学体系基本巩固。一些高水平大学,如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率先实施新生研讨会和小班教学,开创了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趋势。一些高水平大学已经适应了网络思维的学习模式,建立了中国的MOOC平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的转变。

(7)高等教育公共治理能力不断提高,办学活力得到有效释放,“大联动”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外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教学评估实现了对高校的分类指导。教育部用新思想、新标准、新技术、新方法,从上到下设计了“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对高校的自我评估、资质评估和审计评估,改变了以往“以一个标尺衡量不同高校”的做法,促进了高校的自主发展和特色建设。自2010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的资质评估自2000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共有143所学校接受评估,覆盖28个省(区、市),约占全国新建本科院校总数的50%。从2013年开始。对参加上一轮评估的本科院校进行了审计评估,完成了18所高校的试点工作。

提倡专业论证和国际同行评审。从2009年到2014年,工程教育认证领域从10个扩大到14个,年度认证项目从30个增加到138个。目前,通过认证的专业从75个增加到318个,覆盖的学院和大学从51所增加到106所。大多数“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都参加了认证。2012年,中国完成了加入“华盛顿协议”的相关准备工作,在13个专业领域开展了69项专业认证试点。

建立内外联动的质量保证机制。在评价的指导下,高校在质量标准、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监控手段和反馈改进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建立内部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包括标准、组织、团队、监控和反馈。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系统并接受第三方评估。2011年,要求39所“985工程”建设大学编写教学质量报告。2012年,范围扩大到“211工程”大学。2013年,它将扩展到全国所有公立大学和学院。截至2013年底,省级共有13个专门评估机构。

(八)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切实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就业率保持稳定,学生对就业、高校教学等方面基本满意。

根据60所“211”工科院校发布的《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数据显示,“211”大学生对专职教师的教学满意度为88.6%。其中,学生最满意的项目是教师(92.5%)和教师专业水平(90.5%),其次是教学质量(89.47%)、教学风格(87.75%)、教学管理(84.73%)和资源保障(84.64%)。

根据227所大学的《201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数据分析,2014年87.92%的毕业生对大学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非常满意”和“满意”,985工程大学中93.24%的毕业生满意。

根据对155所新建本科院校2713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从两项指标来看,新建本科院校46.71%的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满意”,39.9%的学生“基本满意”,86.61%的学生对教育质量总体满意。

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对1139所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分析,全国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平均得分为4.09(五分制),表明学生对高校整体满意度较高。在综合满意度方面,全国高校平均得分为4.09,其中“985工程”高校和“211工程”高校分别得分为4.58和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