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申泮文院士:一生两个“主题词”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2:03:15
...

申泮文院士:一生两个“主题词”

沈的近期照片

时间不等人。人们已经好几天没有在南开公园看到骑自行车的硬朗身影了,“不要上坡下车,不要下坡刹车”。

98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沈是南开大学的化学教授。住在天津医科大学附属总医院,他比以前瘦多了,听力也不如以前了。相反,他在下巴上加了一撮“山羊胡”——这位老人实际上是从去年开始蓄胡子的。病房里的一台大屏幕电脑和堆积在桌子上的厚厚一叠资料默默地提醒我们,他还在工作。

关键词:化学

1936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1940年毕业后任教。在此后的70年里,沈从未离开过南开和他所热爱的化学教育。

沈是我国当代无机化学的奠基人之一,“南开,本土产品”的代表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没有出国留学,也没有博士学位,在化学教育研究领域做出了许多创举:编写了中国化学领域的第一部语文教材;首先介绍美国科学出版物;开发了中国第一代镍氢电池;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主持完成中国第一套多媒体化学教材软件;首先进行了金属氢化物的化学研究。

沈是我国“产量最高”的化学家,著有70多卷,4000多万字的著作。

沈一直梦想着“让中国的高等化学教育走在世界前列”。这个目标取决于几代人的努力。"因此,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如此,即使“重科研轻教学”的风气蔓延开来,他也不会动摇,主张青年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

1996年,沈80岁。今年,他开始“做一件大事”——出版一本超过外国教科书水平的教科书。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翻译出版了新中国第一本化学教科书《普通化学》。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在全国各地的大学里领导了一年级本科生化学教材的建设。然而,随着他对国外高等化学教育的深入了解,他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外国大学一年级本科生的化学课程通常被称为“普通化学”,自100多年前中国引入高等化学教育以来,该课程已被翻译为“普通化学”。

“其实,‘普通’这个词并不准确!正确的意思应该是给刚进入化学大厅的学生讲授一级学科化学的概貌,所以称之为“化学导论”更合适。申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由对化学的整体发展有深刻理解的有经验的教授来教授。"

在沈的坚持和努力下,南开大学成立了“现代化学教材系列编委会”,开始编写新教材。四年后,《现代化学导论》一出版就被列为“面向21世纪的课程材料”。与此同时,南开大学也正式将一年级化学课程“普通化学”命名为“化学导论”。

"你把化学元素周期表“改变”到了电脑上。"现任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的车仍然清楚地记得他和沈一起学习时分配给自己的“博士论文”。

那一年,沈开始接触电脑,学习多媒体编程技术,并有了“开发世界级现代化教学软件”的想法。所以他带领一群医生、硕士和本科生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改革以前的教学方法。

一个实验室,15台电脑,30名学生,沈和车带领新成立的软化学会进入紧张的工作。他们为电子教科书编写脚本,同时将脚本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每一章的编撰,沈都要经过的一番推敲和推敲。最终版本定稿后,老师和学生将学习、讨论和编程。编写的课件将在教学中试用。

经过三年的努力,电子教材《化学元素循环系》终于在2000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并立即被授予2001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该软件包含60多万个汉字、4000多幅图片和1000多个动画,采用人机对话,以元素周期表为主菜单,通过三维动画生动展示各种元素结构,展示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

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可以通过该软件自学,从而将一年级化学课时减少一半。中国科学院朱庆时院士评论说:“这一成就代表了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和研究的水平。”从那以后,沈将该软件翻译成英文并出版发行。

“软化”后,成立了沈分子科学计算中心。他的想法是“建立一个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创新平台”。该中心主任周振教授由衷地称赞说:“沈先生用这三节车厢推动了化学实验、理论和计算的发展。”

在那段时间里,人们总能看到这位白发苍苍的绅士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穿过校园。许多人哀叹,这位老人从哪里得到如此旺盛的精力?因为大家都知道,77岁的沈患了癌症,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

主题词:爱国主义

"如果我在科学家和教育家这两种身份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成为一名教育家。"沈听这么说。

1935年,广东贫困家庭的沈从南开中学毕业,次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此后,他只上了一年大学,由于日本入侵中国,他*中断学业。

抗战胜利后,沈派负责护送清华、北大、南开的公物。经过一年的曲折和3500公里的旅程,他和他的同伴们把300多吨公共财产带回了平金,标志着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的最后终结。

从此,沈开始了他40多年的教学生涯。我在大学一年级讲授“化学导论”。我通常一个班有120名学生,在很多情况下,我教过240个大班。”

沈没有照本宣科。他特别注意大量教具的使用。他经常把元素化合物和矿物质的样品带到教室,让助教跟着他在教室里做实验。

2005年,沈被评为“中国十大最感人的教师”,被评为“中国最长寿的化学教师”。那一年,他90岁了。

90岁时,他仍然坚持给本科生讲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从不迟到。周振和王一敬提到他们当沈老助教的那一天时,也是这样说的。现在,两位年轻的老师从老院士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给本科生讲授双语化学教育,这是他自己开始的一门课程。

90岁的沈也开了一个博客,成为最老的博客写手。博客的名字直截了当——“沈教育家博客”。

“我最关心的是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应该增强他们的危机感,为国家的教育提供建议。教育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沈的博客中,他对“石头”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成功案例,如西南联大和张伯苓建立的南开教育体系;二是国外高等教育的规律和经验。

沈一生中有两个至关重要的“主题词”,一个是“化学”,一个是“爱国”。

他亲眼目睹了祖国和母校的惨痛历史,他的爱国主义早已铭刻在他的血液中。

1987年,沈在南开公园展示了他珍藏的历史照片,以纪念日本轰炸南开50周年。1995年,在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他亲自印制了13张被日军摧毁的南开大学废墟的照片,并与他亲笔题写的《南开儿童奋起反抗》一起悬挂,号召学生铭记历史,报效祖国。

每年新生入学时,南开大学的许多院系都会邀请他举办一系列关于南开大学历史的讲座。不管沈有多忙,都不会拒绝这样的邀请。他说:“爱国主义教育是育人的基础,是我们教师的最高职责。"

“想问我时间在哪里吗?我一生中做过这两件事!”沈斜靠在病床上,捻着胡须,慢悠悠地说着,他的神情令人愉快。(原题:沈:生活中的两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