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2:17:39
...

我们的记者王

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作为中国科学院在武汉的代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协助科学院建设地方研究院的领导班子,在授权范围内代表中国科学院与地方*合作,为地方研究院提供服务,承担研究院交办的相关任务。武汉分系统包括八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即分支机构、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武汉病毒研究所、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植物园和武汉文献信息中心。

“我们围绕服务研究机构、服务技术人员、服务技术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展工作。”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袁志明用“四个服务”简要概括了该分院的职责。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1)袁志明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2)武汉分行风格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3)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小红山科学城总体规划修编效果图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4)武汉分行行长袁志明向法国总理伯纳德·卡泽纳夫介绍了P4实验室建设情况。

中科院武汉分院“十三五”实现良好开局

⑤P4实验室实验者

积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

“国家正在开始新一轮深化科技*改革。我们要抓住机遇,建设武汉科技创业中心,设立国家实验室项目,围绕国家需要,积极推进工作,特别是中科院“一个行动”计划袁志明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就武汉分院而言,武汉病毒研究所P4实验室是中国和亚洲第一个P4实验室。它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有了一个可以安全研究埃博拉和其他高级传染病的堡垒。2017年,武汉分院组织武汉病毒研究所P4实验室参与国家实验室建设,并分别向2017年全国两会和湖北省委提交了生物安全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建议和函。目前,武汉P4实验室已被纳入湖北省实验室建设规划。以武汉分院为牵头单位,依托国家P4实验室,拟建立国家生物安全与技术实验室。

在精密测量科学技术领域,武汉分院积极推动成立湖北省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所实验室,为最终成为国家精密测量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2017年5月,中国科学院党组在武汉明确成立了新的“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技创新研究所”。该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武汉物理和数学研究所以及测量和地球物理研究所领导。它整合了中国科学院相关领域的优势资源,并在汉代加入了几所大学和其他单位。新建研究所将逐步推进以精密测量科学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形成服务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应用体系。

新时代带来新突破

当记者问及“十三五”期间武汉分院如何在原有学科布局上取得新突破时,袁志明非常熟悉:“武汉分院学科门类齐全,系统强大,研究范围从天而降,从最小的病毒到最大的空间。现在我们也在新的需求下开拓了新的领域。”

水产研究所在新型健康渔业养殖领域建立了无污染、高产的新型养殖模式。海藻油的生产也呈现出良好的趋势,未来将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该研究所在光谱学研究中扩展了大量新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和生命科学。精密测量将在国防和地质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病毒所在的诊断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在强毒病毒监测和抗血清制备技术领域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岩土所在城市的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污染物修复,以及地下能源储存和二氧化碳捕获将有所突破。

武汉植物园将在药用植物、能源植物、观赏植物和功能性蔬菜方面取得新的成就。

“我期待着他们的突破。”袁志明自信地说。

目前,武汉分公司在先进的三维与非门闪存芯片集成技术、人体肺部磁共振成像仪、芯片原子钟、病毒工具、新型口腔黏膜防治重组融合蛋白疫苗的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进入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

双平台驱动的完整链条

为民创新,武汉分公司每年都要解决国民经济的需要。为了解决吃鱼的问题,有一个水产研究所。为了解决葛洲坝的科学问题,成立了岩土工程研究所。为了解决江汉丘陵农业生产中的微生物问题,有一个病毒研究所...

“我们做出了很多贡献。在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为当地经济和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袁志明说。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期间,中科院各单位在湖北省转移了211个转化科技项目,新增销售收入343.2亿元,地方企业新增利税54.86亿元。

“十三五”期间,武汉分行积极探索企业管理、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服务新模式,规划并推动建立科技创新和创业的市场化服务平台——中国科技产业教育(湖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科技教育)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科技教育有限公司),形成了企业平台和市场平台的双重服务平台体系。湖北教育中心作为一个职业服务平台,负责连接*和中科院的“双创新”资源,构建完善的服务平台体系,为产学研双方提供公共服务。作为市场化服务平台,中国科技教育中心主要连接市场资源和企业资源,为企业和行业教育提供咨询、融资、培训、场馆等市场化服务。两个平台资源共享,相互合作,形成了中国科学院完整的科技服务生态系统。目前,中国科技教育集团公司已正式投入运营,成立了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并运营了一个1200平方米的孵化器。该公司正与湖北高投发起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并持有环保领域的初创公司中科中沃生态科技(武汉)有限公司的股份。

袁志明实事求是地说,依靠公共机构转移和转化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是有效的,但缺乏长效机制。我们必须遵循市场的主题,借助资本的力量进行技术集成孵化。

“科技成果的转让和转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项工作非常困难,但我们必须继续努力。”他说。

萧鸿山的视野

在采访中,袁志明特别提到了小红山科技城项目的启动。

“小红山在武汉市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它毗邻东湖,环境优美。我在小红山生活和工作了30年,目睹了我们科学研究园的改善,但整体环境尚未建成。”袁志明充满了感情和遗憾。

然而,这种遗憾将被全新的小红山科学城项目所取代。“十三五”期间,将在武昌区八一路沿线建设科教一体化和协同创新基地,形成“小红山科学城”。“小红山科学城”北邻东湖,南临小红山,东临武汉大学。它集科技、教育、文化于一体,具有科普展示、教育培训、大型论坛、企业孵化、科技成果展示和配套商业服务五大功能。小红山科学城占地66亩,计划于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

5月19日,武汉市分行与武汉市武昌区*签署了《小红山科技城建设与八一路旧城改造合作协议》和《小红山科技城项目建设运营安排协议》,标志着小红山科技城项目正式实施。

建成后,小红山科学城将成为一座具有基础科研、研发孵化、科技展示、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业务支撑、生活居住五大功能的多复合、生态、独特的科学城。

“它将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武汉新高地和创业热土,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为科学院与地方*进一步合作开辟新的渠道,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期待着未来的小红山科学城为科研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良的配套设施。它将成为科研成果的来源,创新和创业的沃土,高端人才的聚集中心。”袁志说得很清楚。

《中国科学报》(第五版《创新周刊》,2017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