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科技合作成效彰显 开放中国擘画“一带一路”

科普小知识2022-07-15 22:59:35
...

■我们的记者陈欢欢、丁佳和王嘉文

3月13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交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其中,建议成立一个国家国际发展与合作机构,以加强对外援助,建设一个“一带一路”。

今年的NPC和CPPCC*工作报告还表明,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实施一系列“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开放”,以“促进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刘丛强认为,在此背景下,中国“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科技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响应和支持,成为中国对外合作的名片。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迄今为止,已有200多名来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到中国工作,并培训了5000多名技术人员。与沿线国家建立了许多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50个将在未来5年内投入运行。与许多国家签署了合作科技园协议。建立了一系列区域和双边技术转让中心和创新合作中心。

为了建设科技创新的丝绸之路,2016年9月,科技部等部委联合发布了《一带一路推进科技创新合作建设专项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形成吸引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科技人才的良好环境,构建长期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在实施“丝绸之路”留学教育中,据统计,2016年有226名国家和地区研究人才被选拔到34个国家进行培训。中国*的“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每年提供不少于3000个名额。已有2500多所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建设各类“丝绸之路”。

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发展相对落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和水利部研究员崔鹏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建议,应加强扶贫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合作。他说,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通过农村发展解决贫困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果它能帮助沿线国家解决民生和发展问题,它必将增加对中国的认可,同时贡献中国的智慧,为中国实现联合国2030年发展目标提供解决方案。

成为丝绸之路的先锋

作为国家科技团队,中国科学院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外交和对外开放中发挥了“先锋”作用。正如中国科学院院长、NPC副院长白春礼所说:“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合作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科技内涵,提供科技支撑和支撑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2年9月,白春礼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这成为中国科学院提前规划“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重要契机。经过几年的发展,2013年启动的“发展中国家科学与教育合作与扩展项目”已经开始产生许多前瞻性成果。

例如,依托加德满都联合科教中心,中国科学院等许多国家联合开展了“世界屋脊”环境变化长期动态监测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环境国际计划(TPE)的发起人姚檀栋获得2017年织女星奖,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此外,中国科学院有许多优势科技成果正在沿着“一带一路”进行展示和转让。例如,中国科学院遥感和数字地球研究所和柬埔寨吴哥窟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局正在合作,利用我们的卫星和航空遥感技术监测吴哥窟周围环境,以加强保护。这项研究是“数字丝绸之路(DBAR)”国际科学项目的一部分。该计划由中国科学家于2016年5月发起,旨在利用地球大数据提高生态环境监测能力,支持“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DBAR项目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科技合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须为这些国家面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为了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一带一路”的技术差距,DBAR计划与参与国和地区实现双赢,迎接挑战。

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

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建立机制是当务之急。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论坛的召开,“一带一路”建设从双边层面上升到多边层面,进一步凸显机制建设的紧迫性。

2016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倡议,重点关注战略咨询、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力争在五年内形成国际联通科技合作网络的雏形。同年11月,2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的*在北京签署并发表了《北京宣言》,建立了“一带一路”科技组织联盟,进一步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白春礼看来,以科技合作为先导,通过知识界和科学界之间的有效沟通,来促进各界和全社会的“民心”,可以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奠定坚实的舆论基础。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在积极探索“一带一路”科技合作资助机制。多年来,基金委员会不断扩大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实质性合作。目前,共有21项合作协议,占合作协议总数的23%。

2017年7月,30多个国际科研资助机构的代表获得基金委员会和《支持科学人才合作和为未来创造一个“一带一路”的联合宣言》的联合批准。基金委员会的首要任务是推进沿线国家科技合作网络建设和机制建设。

刘丛强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当前的“一带一路”国家在科技水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差异。合作的前提是达成共识,建立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和模式。只有协调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体系才能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挑战。

中国科学新闻(2018-03-16,第一版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