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家族三型火箭圆满结束2018发射之旅
新华社北京12月25日电:“让火箭飞得更快”:长征系列三号火箭圆满结束2018年发射之旅
新华社记者胡哲、景槐桥
12月25日,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测试卫星3号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一研究院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以23次成功发射结束了2018年的征程。
回顾2018年,嫦娥三号系列“北斗十号”、“嫦娥二号”、嫦娥二号系列“六战六胜”和嫦娥11-3系列共向天空发射了16颗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今年成功发射了23次,完成了296次飞行。
高品质嫦娥系列:布“北斗”送“嫦娥”完成14次发射
2018年,长征3A系列火箭完成了14次发射,成功率100%。“北斗”和“嫦娥”都是“北斗”和“嫦娥”的特色,它们已成为确保2018年重要发射任务的“功勋火箭”。
目前,长征3A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形成了从2.6吨、3.9吨到5.5吨的能力梯度。同时,进入轨道的精度与世界主流运载火箭相当。它可以满足中国各种中高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有效载荷的发射任务。这是目前中国主要的中高轨道发射任务。
龙3A系列火箭副指挥官刘建中表示,随着近年来龙3A系列火箭发射密度的增加,许多类似甚至相同的任务为实施“任务分离”概念开辟了道路。
“去任务化”是指在单台机器、系统甚至整个箭上相互使用相同配置的火箭,从而使火箭能够*地配合不同的任务。火箭的发展可以比其他火箭领先一步,不受任务的限制,质量控制也更容易。
刘建中介绍说,研究小组利用近年来高密度发射的机会,进一步消除技术和工艺障碍,实施“任务分离”设计,有效提高火箭生产效率和发射任务的适应性。
高效率长期第二、三次在三个地方发动“六战六胜”
2018年,长征2C完成了六次发射。跨越酒泉、太原和西昌的六次发射成为长征系列火箭中效率最高的。特别是在13天内,它在西昌和酒泉成功发射,显示出良好的可操作性。
6月27日,长征二号丙火箭在西昌以“一箭双星”的形式发射了新技术试验卫星甲、乙。
仅相隔13天,在7月9日,使用了相同的“一箭双星”方法。长征2C号在酒泉将两颗巴基斯坦遥感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嫦娥C号火箭副总指挥郭武说,同一型号火箭在13天内连续发射了两次,这在中国航天史上是罕见的。
5月25日,张二兵的团队进入西昌开始工作,并于6月27日启动。
同时6月5日在酒泉工作,7月9日发射...
面对23天的重叠时间,现场所有的操作测试、数据解释等环节都不能省略。
在发射场,火箭开发者在许多方向携手并进。当在发射塔进行任务火箭测试时,远在酒泉的另一枚火箭也应该进行测试。由于不同发射场的塔台设备、气候环境和飞行轨迹不同,对火箭的适应性要求极高。
只要工作到位,技术水平符合要求,不同发射场的风险控制得到加强,嫦娥三号火箭可以在任何地方发射,使火箭飞得更快郭武说道。
高效益的龙十一:成为商业空间的“生力军”
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是中国商业航天发射领域的一支生力军。2018年,长征11号运载火箭发射三次,成功将1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商业空间的新突破:
1月19日,长十一火箭“一箭六星”。这是第一次全商业发射,成功地将吉林1号视频07、08和四颗小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了中国固体运载火箭首次向外国卫星提供运载服务。
4月26日,长十一火箭“一箭五星”。“珠海一号”的五颗卫星被精确地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中国星座网络中从同一轨道平面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记录。
12月22日,嫦娥11号火箭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创下了中国固体运载火箭性能周期最短的记录。
“2018年长征11号火箭的三次发射都实现了零飞行问题和100米的轨道精度。”长征11号火箭副总指挥金鑫说,长征11号火箭有“利箭”的美称。与长征系列的其他火箭相比,最大的优势是速度。
由于固体燃料预先填充在火箭中,因此消除了液体火箭发射前的燃料填充等过程,对发射场设施的依赖性低,发射准备时间可缩短至几天。高效率和密集的网络发射使昌11在商业空间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据了解,该研究小组正在开发一种低轨道运载能力为2吨的固体运载火箭,并计划于2019年在海上发射中国的第一个运载火箭。
“未来,长11火箭还将为商业航天市场提供更多样化、更高效的发射选择。”金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