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蛟龙”号返回青岛 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圆满结束

科普小知识2022-07-16 16:15:37
...

新华社青岛6月23日电(记者阮玉林)“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96名科学考察队员138天18302海里航程和“向阳红09”号6月23日成功返回青岛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蛟龙”号2017年试航(中国远洋38次航行)圆满结束。

23日上午,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号停靠在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国家海洋局副局长孙书贤在欢迎向阳红09凯旋的简短仪式上说:“欢迎回家,你们工作很努力。”。

据报道,“蛟龙”号在本次航行的三个航段共进行了30次潜水,并在75个站点进行了常规调查,覆盖西北印度洋、南海和西北太平洋。作业地形包括海山、热液、海沟和其他典型的海底地形区域,共有来自23个单位的156人在航行。

“蛟龙”号在此次航行中充分发挥了灵活、高精度定位的技术优势,实现了远距离、大深度、高密度等潜艇观测和导航作业。

其中,第一段航程在西北印度洋的卡斯伯格海脊热液区进行了11次潜水,这是作业风险最高的海域。海底热液温度超过300℃。蛟龙号与热液喷口和高耸的黑色烟囱接触密切,没有任何危险,充分验证了其系统性能和在复杂海底地形环境下的悬停采样作业能力。

第二航段在南海进行了最密集的潜水作业,15天内进行了9次潜水,平均潜艇作业时间为6.5小时,其中连续背靠背潜水3次,潜艇水平航行超过7000米,垂直航行超过400米,充分验证了蛟龙潜艇长时间、长距离、大落差的连续潜水作业能力。

第三段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深部进行了10次深潜,其中7次深潜深度超过6000米,充分验证了蛟龙的连续深作业能力。特别是“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6300米深处搜索了144次,回收了122次气密保压集水装置。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一年后在6000米深处的一个固定点搜索和回收科学仪器。这充分证明了“蛟龙”的高精度定位和定点作业能力。

蛟龙号在本次航行中的性能验证了潜水器稳定的潜水技术状态和可靠的系统设备性能,为商业运行奠定了基础。

第二批载人潜水器全面参与了本次航行的潜水,完成了两轮独立的主驾驶作业,安全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潜水任务。这充分说明中国第二批潜水器已经具备自主驾驶潜水器的能力,这对中国未来潜水器团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海洋局官员表示,中国远洋38号是蛟龙号试点应用阶段的最后一次航行。38次航行的圆满完成也标志着蛟龙号试点应用阶段海洋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结束)

阅读更多

在中国远洋考察的38次航行中,获得了许多科学成果和大量珍贵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