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回国10年后,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第十九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工商联村党委书记江易珈带领村民提前完成了三个“五年计划”。听说2017年*农村工作会议明确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江易珈有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列为党章的七大战略之一,激励了当时许多人。然而,真正振兴农村需要多长时间是更多人提出的问题。最近结束的*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到2050年实现农村的全面振兴。
除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外,会议还首次提出走中国特色*农村振兴之路。同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农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三步走”与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相衔接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所副所长王亚华教授说,农村振兴“三步走”战略规划是会议的一个亮点。
记者了解到,会议提出了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到2020年,农村振兴将取得重要进展,*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农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农村将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强市、农村美乡、富农富民。
王亚华分析说,这一战略设计把实施农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将农村振兴的历史进程分三个阶段逐步展开,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绘制了路线图。
同时,“这一战略设计与十九大提出的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和分两个阶段实现二世纪目标的战略部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它为未来30年农业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设定了时间表。”王亚华说道。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农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目标和任务时间点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目标是同步的。
李国祥对三个阶段目标的理解是:重要进步是指农村振兴战略的制度机制的建立,农村文明、社会治理和产业发展的初步成果已经显现。决定性进展指的是农村振兴战略体系和机制的进一步合理化,以及彻底消除城乡因素流动的障碍。
“全面振兴是指整个农村振兴的*、机制和政策相当完善,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从而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李国祥告诉记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研究员认为,振兴农村首先要有规划,最后要有蓝图。各地要因地制宜,稳中求进,不急于求成。
据悉,会议讨论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农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讨论稿)》。
走中国特色*农村振兴之路
记者从采访中了解到,会议首次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农村建设的道路,把农业建设成为有发展前途的产业,把农民建设成为有吸引力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建设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农业和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和变化。
据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7.5%,主要农作物种植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6%,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农田有效灌溉面积比例达到52%。规模水平明显提高,300多万新型农业经营者和40%的土地得到适度规模经营。
"但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部财政司司长陶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发展的巨大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
据报道,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仍高达2.72: 1。随着每年大量农村人口在城市工作,一些村庄的空心化和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农村贫困问题令人担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实施农村振兴战略要兼顾“当前”和“长远”。他说,今后三年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三农”是一个短板。为了实现未来现代化的目标,“三农”也是一个短板。“要找出与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问题,协调各方解决关键问题的努力,这需要一个有影响力和凝聚力的战略。”叶兴庆说道。
会议提出了振兴中国特色*农村的七条道路,具体是: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管理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农业供给结构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农村绿色发展道路;继承与发展,弘扬农业文明,走繁荣农村文化之路;创新农村治理*,走善治之路;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走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
“中国特色*农村复兴之路是中国实践的结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民研究所所长朱祁镇教授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
制度机制创新:强化制度供给
会议强调,实施农村振兴战略,必须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农村振兴的制度供给。
在李国祥看来,在新的“制度供给”概念下,一系列熟悉的术语,如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三权分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产品购销*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金融投资保障制度等,都涵盖在内。
事实上,制度供给是对现有改革措施的系统梳理。然而,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已成为制度供给最突出的任务。
农业部农村经济*与管理司司长张洪宇认为,城乡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不同于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要素向城市的单一流动,也不同于单一城市资源向农村反哺的取向,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
目前,在城市化、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仍需向外转移。然而,城市的资本、技术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应该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实现城乡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选择。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是在城乡一体化或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向前迈出的一步,更加强调*行为。”张洪宇说,城乡一体化意味着你有我,我有你。*需要协调城市的资源,不断进入农村。农村还需要进一步向城市输出丰富的劳动力。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黄继昆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农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制度创新、技术进步、市场改革和农业投资。他称之为“四大驱动力”。
黄继昆还强调了中国“三农”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事实上,这不是唯一的问题。会议指出,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基础最广、最深的在农村,潜力和耐力最大的在农村。
在新的时代,农村作为一个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广阔世界,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王亚华说,最终目标是强农业、美丽农村和富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