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全国科技周活动掀起“热浪”

科普小知识2022-07-16 18:38:08
...

作为一年一度的“科普盛宴”,全国科技周活动于上周末同时登陆3000多个科研机构、大学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掀起了“科技热浪”。尽管高温在北方的许多地方持续存在,但这并没有影响父母和孩子对科学技术的热情。仅中国科学院就有望接受50万次公众访问。

5月20日,作为国家科技周的亮点,中国科学院12个分院和100多个国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公众科学日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公众科学日”上,国家天文台台长严军在数百位大大小小的朋友面前,举办了一场关于“我们周围的天文学”的科普讲座。

“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天文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人人使用的无线网络是由天文学家首先发明的。我们听到的北京时间的准确时间是由国家时间服务中心给出的,该中心的前身是天文台……”

5月21日,国家天文台被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联合评定为“国家科学研究和科普基地”,成为仅有的四个国家科学研究和科普基地之一。严军表示,作为国家天文研究团队,“我们不仅要在天文学前沿开展探索,还要积极回应社会关注,履行国家科研机构的职责,做好科普工作”。

科学家要普及科学并不容易。首先,他们必须绞尽脑汁“降低”科学的门槛,这样公众才能首先进入科学的殿堂。例如,编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两个字:无聊。然而,在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孩子们躺在地上,他们手中的平板电脑拒绝站起来——他们在给玩具车编程,但他们没有使用专业人士通用的代码语言,而是使用了容易理解的功能性词汇。

中国科学院计算研究所研究员刘雷是该应用程序的开发者,他告诉记者,该应用程序是专门为儿童定制的,使用模块化组件,这意味着儿童在不了解任何代码知识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享受编程的“创造性”乐趣。他说,这不仅有利于儿童编程的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儿童的创作兴趣。

自从“人工智能”首次出现在*工作报告中以来,它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5月20日,以“智能科技”为基础的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借助“人工智能+”创新这一热门节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和中小学生参加该所第13届公共科学开放日。

自动化研究所公共科学日活动现场设有专门的“人工智能+”展区,展示了自动化所在的人工智能领域与行业融合的一系列“人工智能+”成果,包括人工智能+医疗康复、人工智能+生物认证、人工智能+并行系统等。

在中国科学院海洋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所和声学研究所的公众科学日活动现场,包括“角龙”号载人潜水器和6000米高分辨率测深侧扫声纳系统在内的“科学重量级”受到了公众的高度赞扬。声音研究所也打开了“大门”,让游客深入到声学实验的前线体验。

据了解,自2001年起,每年5月的第三周被定为“全国科技活动周”。截至今年,它已经庆祝了17岁生日,成为一个公众参与度高、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大的科普科技活动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