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人工智能掀起“智慧革命”

科普小知识2022-07-16 18:38:02
...

无人超市、自动驾驶机器和“诗人”...不知不觉中,这些带有科技感的东西正渐渐融入现实生活。

就像春天的大风,在夜晚来临。2018年,人工智能已经积累了很多,并在世界许多领域进行了一场“智慧革命”,这是不可避免的。技术突破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引发了新的思考。

新机遇:“人工智能+”时代到来

今年1月,亚马逊公司的无人超市“亚马逊尝试”在西雅图正式开业。3月,北京发放了第一批自动驾驶考试牌照。今年春天,清华大学开发的以“早春”为关键词的人工智能“九首歌”所创作的一首古诗词更受欢迎:“早春,楚清河雨,柳丝莺岸。原来的船是双桨满是烟和浪,而小桥在风浪中是轻的。”

这是人工智能的春天,播种的种子更有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翟表示,该校不仅部署了使用人工智能的“智能校园系统”,而且“00后”学生也对数据挖掘与建模、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相关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未来的教育模式将以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支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个性化指导为辅助,将采取‘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式。”翟萧宁告诉新华社记者。

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首席科学家李菲菲认为,人工智能在工业应用方面已经达到了一个“历史性时刻”:在制造业,人工智能将优化整个生产,促进机器人智能制造的发展。在资源和环境领域,大数据分析和计算机视觉将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咨询公司Gartner预测,该算法将在2018年改变全球数十亿人的生活。到2019年,将近40%的企业将使用聊天机器人参与商业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姚俊在最近的一次论坛上表示:“人工智能是一项主要的通用技术,它已经在经济和社会的所有领域引发了颠覆性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迎来一个新的浪潮。”

姚俊所说的每一个字都通过基于HKUST迅飞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和翻译软件翻译成中文和英文,并实时显示在电子屏幕上。准确率极高,令海内外观众惊叹不已。

新突破:计算机加速“进化”

新的应用正在各个领域出现,其背后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计算机”正在加速向“人脑”发展。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最近将“世界十大突破技术”中的两项命名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这两项技术预计将在2018年产生重大影响。

“拮抗神经网络”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听起来很深奥,但设计思路很有趣:让两个神经网络玩数字版的“捉到我就可以了”,这个“生成网络”负责“伪造”,并根据“见过”的图片生成新的图片,这就要求它总结规则,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歧视网络”负责“核实真相”。它需要根据训练中积累的“经验”来判断一幅图片是真的还是网络创造的“赝品”。

随着机器学习和反复对抗练习的不断深入,生成的网络对事物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有助于“进化”想象力和创造力。

香港中文大学的李洪生教授认为,对抗性神经网络有助于改进现有的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应用于机器翻译、人脸识别、信息检索等许多领域。

还有一些新技术刚刚进入成熟阶段,如“基于云计算的人工智能”。专家认为,通过云技术建立开源人工智能技术库,将有助于加快人工智能应用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促进产业转型。

新的猜测:一场“打破饭碗”的“革命”?

北欧地区最大的金融服务机构北欧银行(Nordic Bank)去年宣布,将在未来四年裁员6000人。原因之一是使用人工智能来“改变机器”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新员工”的表现:人工智能客服新星不仅能回答客户的基本问题,还能自主学习并不断提高。后台人工智能助手可以快速完成数据分析和处理,从而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咨询、贷款等业务处理的效率。

但是下岗员工并不开心。该记者联系了一些前雇员,其中一些人正准备向他们的前雇主提起诉讼,另一些人正试图找到新的工作,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希望留在银行系统。

被机器“抢走工作”可能是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最大现实担忧。专家认为这个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待。人工智能本身也带来了“新的饭碗”。与“转行”相比,更多的人需要考虑“转型”,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根据全球职场社交平台领英(LinkedIn)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基于该平台的人工智能人才数量已经达到190万。在过去的三年里,这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增加了八倍,而且差距还在扩大。

“根据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将增加一些工作岗位,如人工智能程序开发和管理。三年前我们没有这份工作,但现在我们有了。”北欧银行部门的负责人扬·凯瑟托告诉记者,“将来我们的员工不再需要处理复杂的数据等,而是会教机器人做这些事情。”

清华大学基础工业培训中心副主任洪亮也认为,对于大多数行业来说,人工智能向工作场所的转变是渐进的,而不是“令人震惊的”。“未来不是没有人类员工,而是有今天不同的员工。关键是从现在开始培养符合未来需求的人才。”(作者:刘;参加记者:杨军、彭倩、李继志、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