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谢礼立:“安得‘稳厦’千万间 地震虽狂安如山”

科普小知识2022-07-18 10:02:03
...

[介绍]1月8日,78岁的谢莉莉院士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颁发的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

“尽管安得拉邦的“稳定大厦”发生的数千万次地震是疯狂的,但仍有大量的地震。”

——谢莉莉院士及其团队,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

记者李丽云实习生石伊诺康晓晓

1月8日,78岁的谢莉莉院士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国家*颁发的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证书。这是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主持完成的第一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对谢莉莉院士在边疆扎根56年的最高赞誉。

1960年,天津大学毕业生谢莉莉自告奋勇支援边疆,来到当时工程领域的最高殿堂——位于中国最北端的省会城市哈尔滨的“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这里现在被称为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地震工程人才摇篮”。

杜甫在一首诗中说:“世界上有成千上万的房子,世界上所有的穷人都很幸福。风和雨没有移动,有山。”谢莉莉院士致力于“建设千万座稳定的建筑,地震还在肆虐”

2008年的汶川地震震动了大地和山脉,但是在9度的地震破坏区,有一栋建筑在一片废墟中一动不动,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这是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利用谢莉莉院士团队完成的“基于行为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方法”设计建造的都江堰水利调度大楼。

获奖评价如下:“该项目开创了最不利设计地震动和双尺度拟设计谱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全概率和多目标设防理论和技术,克服了世界难题,在地震工程基础理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成果。该项目编制了中国首个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标准,并建立了中国的性能抗震规范体系。该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各种重大复杂工程的抗震设计中,提高了我国土木工程抗震设计的整体水平。研究成果为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做出了积极贡献,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实现了公益事业的崇高目标

谢莉莉院士告诉《科学日报》记者:“30多年来,我一直反对以地震预测为重点的防震减灾路线和研究方向。根据人类目前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地震预测在世界上是不可能的。目前,防震减灾的关键在于提高土木工程的抗震能力。许多地震灾害不是由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通常由地震后房屋倒塌造成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民用建筑的抗震能力不够。”

“我国土木工程界的传统抗震设计目标是一般的三句话‘小地震不坏,中地震可以修复,大地震不能失败’,但每次地震的原因和表现都非常复杂和不确定。我们如何设计和建造能够应对各种地震灾害的民用建筑?这是世界地震工程界共同解决的难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翟长海教授是项目组的重要成员,他向记者介绍了该项目。

自1906年地震工程研究被记载以来的一个多世纪里,工程地震科学主要解决了三个核心问题:抗震设防标准、与设防标准相对应的地震荷载以及根据地震荷载寻找合理的设计和施工方法。谢莉莉院士的团队克服了这三个世界难题,在原有成果上取得了突破。

从视觉上讲,地震就像地球在地球上跺脚。每次撞击都会引起地球的剧烈震动,而这些震动释放的巨大能量已经造成了大量建筑和土木工程设施的破坏,从而引发灾难。如何评价各种振动对建筑物的破坏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地震工程研究的一个难题。作为回应,谢莉莉的团队逐一分析了记录的地震记录,从过去一个世纪在世界各地获得的2万多条强震记录中提取了约1万多条有价值的记录,并根据20多种方法对其破坏力进行了分类,找出了不同场地和不同结构类型的最不利设计地震动。据此,首次提出了基于双规范准设计谱的统一设计谱理论和方法,可将传统设计谱的离散度降低40%。

本项目编制的第一部《建筑工程抗震设计通则》已成为本标准的“标准”和本标准的“标准”。结果支持了11个国家和工业抗震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