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国产仪器到底输在哪儿
未来,中国将部署1500多个PM2.5监测站,PM2.5监测设备市场潜力巨大。宫磊摄(新华社)
■我们的记者张林
对于家用乐器,有些人不想附加太多情感:他们不喜欢或不喜欢它们。他们只是认为购买国内科研仪器是浪费金钱和时间,这是他们最负担不起的。
科学仪器相当于“隐藏的”军事工业,这是所有国家都必须争夺的领域。然而,如何加快科技仪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仍有待解决。
国产仪器和进口仪器有什么区别?一家国内分析测试设备上市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就像10月份生孩子一样,“我们只差10个月的时间”
然而,在研发、生产、市场流通和应用环节中,创新总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困扰,这使得人们陷入了对国内科学仪器发展“深爱与责任”的焦虑和苦恼之中。
写一篇论文总比在科学研究和发展中失败好。
“高分辨率多功能化学成像系统”是国家重大科研仪器项目,投资数千万元。当记者在实验室的工作台上看到它时,他觉得它就像一个大的电脑机箱,在黑盒子里有几组排列成矩阵的光学元件。
“这些光学设备是成像系统的核心部分。我们都使用进口组件。事实上,我们在研发的早期阶段也使用了国产元件,但很难达到仪器要求的精度。”该项目的关键研发人员之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景和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这个“柜子”只是一个雏形,他们想要开发的仪器将依赖于它。
近年来,基于不同原理的化学成像技术逐渐兴起。“高分辨率多功能化学成像系统”项目是在综合各种化学成像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型的分析和表征系统,为化学前沿领域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突破提供了可能。
这也是一个综合创新的项目。"创造力和技术是我们的,零件基本上是外国的."袁景和说道。据袁景和介绍,该仪器研制成功后,将主要用于科研机构和企业,以满足科研需求,未来市场价格预计在数百万至数千万元之间。
"如果这个项目得不到财政支持,没有人会接受."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袁敬和看到他身边有很多对仪器研发感兴趣的人才,但很少有人真正把这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原因很简单,论文的结果可以在半年内发表,而一个仪器三年的发展可能不会产生结果。科学研究人员每年都要检查,但没有结果。没人知道你在做什么。如果没有结果,为什么你在这个圈子里有立足之地?
同时,即使开发了仪器,也涉及到后续改造和应用的问题。所涉及的能量和要承担的风险与产出文件的结果相差甚远。
“事实上,从事仪器研发的人可能看不到任何希望,认为这是一个无底洞。”袁景和感叹道。
受中国科学院“张衡计划”的启发,北京大学于2009年启动了仪器创新与创新计划,主要侧重于仪器研发项目的培养。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积累申请国家重大项目,另一个是集中在市场急需的项目,可以迅速转化为应用。
该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北京大学攻击世界级大学。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原创的科学成果。没有设备的研发,最初的成果将成为虚无的终结。
张军(化名),北京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教师,曾是一名普通兽医。他经常和科学研究人员合作做实验。根据科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嗅觉损伤的概念,他在业余时间研制了一种脑电仪器,从而建立了嗅觉损伤与脑电图之间的关系。现在,这种仪器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产品。
近年来,北京大学通过仪器创新与创新计划,先后获得科技部三项国家重大仪器专项资助,资助金额1.5亿元。与获得国家重大项目的显著成绩相比,这些项目在应用中并没有表现出“抢眼”的效果。目前,学校支持的项目数量不是很大。
这些项目主要发挥种子的作用,即通过种子项目获得更多更大规模的国家项目北京大学研发实验服务基地副主任、北京北大燕源微结构分析测试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蒋向峰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如果符合这一标准,每个项目都将非常成功,因为大多数项目都获得了进一步的投资,并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有了完全商业化和成熟的科研仪器,你可以充分发挥仪器的功能,做一些漂亮的工作,但很难做出原创的成果。”蒋向峰说道。正如北京大学设备管理办公室主任周永毅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所强调的那样,要想创新,你的工具必须有独特的功能。
国内高校不缺少自己制作实验仪器的教师,但他们不得不在科研成果和考试之间摇摆不定。许多教师受到科学研究或创新压力的限制,会篡改仪器本身,但这种源于科学研究需要的活动往往不一定与随后的商业发展相联系。
在现有*下,“制造仪器”并不被视为主要的研究行业,以此为职业的人也不能成为主流。归根结底,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
在“不可承受”风险的应用中失败
今年5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科技司副司长高景海感叹,90%以上的检验检测设备是在参观质量监督体系中相对高端的实验室时从国外进口的。这可能是其他领域的情况,如卫生保健和环境保护。
"中国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可以通过60%到70%的国内检测设备来解决."在这次会议上,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姜世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指出,实际情况是国内仪器的市场份额仍然相对较低。
就国内仪器而言,用户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综合性能指标普遍弱于进口仪器,可靠性差。
友联测试服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联”)总裁周建凤参加了部分仪器项目的评估。他发现这些工具将单个指标与国外产品进行比较,但忽略了整体指标和系统性能。对于仪器的用户,客户希望仪器具有完整性指数,而不是单个指数。
作为在中国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和科学仪器的主要用户,友联拥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仪器采购标准。
“首先,看看仪器的综合性能指标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如可检测性、重复性、短期稳定性、长期稳定性、线性度等。第二是知名品牌。第三是价格。”周建凤告诉《中国科学》的记者。
在友联,价格超过10万元的大型设备基本上是进口设备。在10万元以下的中低端设备中,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各占一半;2万到5万元的低端设备大多是国产的。大型工具占总资产的大部分。就数量而言,大多数中小型仪器。
由于国内仪器的流失,友联在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再倾向于承担风险,尤其是一些知名品牌的客户,并普遍采用国际主流设备。
对于许多用户来说,有无数类似的例子。这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就一次性投资而言,国内工具可能占主导地位,但就长期使用成本而言,国外工具相对成熟、可靠且注重细节,更有可能给企业和用户带来最大利益。
"购买国内工具基本上是浪费金钱和时间."袁景和强调,“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研究人员不敢浪费他们的金钱和时间。”
“不管你(家用仪器)有多便宜,我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评价你。”他所反映的问题表明了该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之间的长期不匹配。
生产时间少,态度差
“国内科学仪器自主创新的难度基本上是整个基础产业和基础研究跟不上的结果。”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在接受《中国科学日报》采访时强调。
在他看来,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实际上一直在努力工作,从模仿和整合到自主创新,这使得中低端仪器的本地化率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十二五”期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发展专项资金约50亿元,加上企业和社会筹集的资金,将超过100亿元。"现在我们有财力和技术资源来做好这项工作."
对于江苏田瑞仪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田瑞”)董事长刘召贵来说,几十年的仪器研发经验让他对国内仪器创新充满信心。
田瑞是国内分析仪器行业唯一的上市公司。在质谱仪的研发过程中,研究人员兴奋地告诉刘召贵,我们的仪器在关键指标上比国外产品差6倍。刘召贵当时非常兴奋,但经过验证,他发现研究人员错了。不是六倍,而是六个数量级。
现实中的这种差距让他们沮丧和困惑了很长时间。然而,经过反复摸索实验和对一些小环节的改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关键技术指标明显提高,与国外产品的差距明显缩小。
外国产品和我们的产品有什么不同?“其实是十月怀孕,我们正好缺这十个月。他们已经出生了,我们怀孕了,但他们肯定会出生的。”刘召贵在接受《中国科学》采访时说。
在其发展之初,田瑞受到各方的广泛质疑。这已经成为国内仪器制造商的一个品牌。然而,田瑞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制造出了这个行业几乎所有的仪器。2012年,该公司向美国和日本分别出售了两台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实现了国内仪器制造商的突破。
“甚至美国人也愿意接受中国制造的高端仪器。”刘召贵强调,“这至少告诉外界,我们可以生产性能良好的中高端仪器。”
国内仪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差,往往是因为缺乏创新。在刘召贵看来,这实际上是一个态度问题。“R&D注重创新。在可靠性和质量保证方面不需要创新。这就是实现。只要认真执行,这是可以做到的。”
国内仪器不如国外仪器,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加工精度不足造成的。然而,在田瑞看来,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原因来解决。
“可以预测,中国的科学仪器将来不会比外国的差。结果必须相同。”刘召贵说。
在市场推广和营销中失败是不合适的
据北京市科委相关官员介绍,北京的科技平台历时四年建成,聚集了562个省部级以上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2012年研发收入达到22亿元。在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过程中,上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生产了许多支持科学研究的测试仪器、设备和方法。然而,这些成绩离市场需求还很远。
"国内科学仪器的示范和推广等市场培育工作有待加强."该负责人强调,在检验检疫行业,由于缺乏沟通和合作,市场所需的生产厂家无法生产,企业产品也缺乏有效的技术验证和综合评价方法,难以获得用户的认可。该行业早就对此提出了批评。
今年5月,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几个权威检验机构共同搭建了综合验证评估平台,建立了设备选型、验证、开发、改进和评估一体化运行模式。
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察员杨金良告诉《中国科学日报》记者,该平台主要为国内大型科学仪器提供验证。也就是说,企业的产品应提交给检验检疫部门,并与国外产品平行使用进行验证和评价。
“建立这样一个供需平台无疑是一个双赢的结果。”杨金良说。
为了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监测,中国将在未来部署1500多个PM2.5监测站,建设世界上最大的PM2.5监测网络。PM2.5监控设备市场潜力巨大,但曾被外国企业抢占。
“从中国进口的PM2.5监测设备挽救了美国一家‘未知’仪器制造商的生命。”一位环境健康专家曾向记者哀叹。
中国环境监测站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办公室工程师张凤英告诉《中国科学报》,该站目前正在对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测量测试,包括许多国产产品,但测试结果尚未公布。
环境监测站表示,截至7月底,10种PM2.5自动监测系统已完成大部分测试工作,预计明年初测试完成后将投放市场,这将打破国外测试技术的垄断。
尽管市场呼声不断,但国内仪器制造商短期内仍难以摆脱产品技术差距和品牌认知度差距带来的尴尬。
在一次行业展会上,北京东西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董丹向《中国科学日报》记者抱怨说,用户对国产仪器稳定性等指标的判断仍然是过去的事情,很难改变。只要资金到位,大多数用户倾向于购买外国产品。
“几年前还有7800万元的*采购订单,但现在几乎没有了。它们都是分散的小订单。”董丹说,他们的产品很难进入好的实验室,因为科研机构对仪器设备的要求更高。同时,也很难进入质量检验等行业的大型应用公司。这些单位分配更多的资金,通常不购买他们的产品。
“国内工具的一些指标已经达到国外工具的水平,所以我们希望*能给国内工具更多的平台和支持。”董丹说道。
海尔医疗研究仪器在北京的代理商告诉《中国科学报》,海尔的系列低温冰箱已经在国内一些单位和机构得到应用。尽管市场空间很大,但仍有进一步扩张的阻力。
“国产仪器不仅性价比高,而且售后服务相对有保障。”代理人强调说,“如果出了问题,我们可以马上送一个备用的。”然而,国外品牌维护售后服务比较麻烦,服务价格也很高。"
“中国的分析仪器行业好坏参半,整体质量体系不完善。这种现状将不可避免地对整个行业的形象和品牌造成损害。”刘召贵认为,来自市场的疑虑仍然需要企业通过市场来解决。
刘召贵今年参与了大气重金属检测仪器的竞标,发现用户更关心的是这些仪器的指标能否达到。如果指标足够,就没问题。“不再故意要求使用非外国工具”。
“今年已经开始悄然改变,只要有国内乐器,每个人都愿意选择国内乐器。老实说,中国分析仪器的春天来了。”刘召贵说。
中国科学新闻(2013-08-16,第一版集锦)
相关文章:商业化不是“生命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