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灯及其使用中的物理知识
电灯是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好帮手。它运用了大量的物理知识,也是“从生活到物理”的好教材之一。学生们,你们注意到了吗?
电灯是如何工作的
电灯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工作的。当电流通过灯丝时,当灯丝被加热到白炽状态时,会产生非常明亮的光,将电能转化为灯丝的内能和光能,为我们的照明服务。
电灯的灯丝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电灯的灯丝是由高熔点的钨丝制成的。这是因为灯泡发光时的温度高于2000℃,与钨丝相比。
为什么电灯的灯丝必须缠绕成螺旋形
由于灯泡发光时的温度在2000℃以上,灯丝被缠绕成螺旋状以散热并提高灯丝的温度,从而更好地发光。
为什么有些灯泡需要抽空,有些灯泡需要用惰性气体冲洗?
为了防止钨在高温下氧化,低功率灯泡被抽空,而60W以上的灯泡则用惰性气体如氮气和氩气冲洗,这可以防止钨在高温下升华。
如何根据灯丝厚度比较具有相同额定电压但不同额定功率的灯?
灯丝较粗的灯泡额定功率较高,而灯丝较细的灯泡额定功率较低。因为灯泡中的灯丝材料相同,灯丝长度相同,根据电阻的性质,如果导体面积S大,电阻R小;因为额定电压是相同的,那么根据P=U2/R,因为s大,R小,所以额定功率P大。
如何比较电灯的亮度
将电灯的亮度与电灯消耗的实际功率进行比较,实际功率大的灯泡亮。例如,“220伏25W”和“220伏100瓦”两种灯泡,根据R= U2/P,25W灯泡电阻较大,100瓦灯泡电阻较小。如果两个等级串联,根据P= I2R,I是相同的,那么r大,P大,所以25W灯泡更亮。如果两者并联,根据P=U2/R,u相同,则R较大,P较小,此时25W灯较暗。
当灯泡长时间使用时,为什么它的壁会变黑?
使用灯泡时,钨丝在高温下升华成钨蒸气。关灯后,温度下降,细钨颗粒凝结成粉末形式的钨蒸汽附着并凝结在灯泡壁上,这将使灯泡长时间变黑。
灯泡的灯丝断开后,如果连接上了,为什么会显得更亮?一般来说,“连接”灯的使用寿命不长。原因是什么?
灯泡的灯丝断开后,如果连接并重新使用,会变得更亮。因为细丝断裂后,长度变短,细丝的电阻变小。根据P=U2/R,R更小,P更大,所以它看起来更亮。然而,随着消耗的电力变得更大,由于温度升高,很容易再次烧掉灯丝。
为什么同一个灯泡在晚上比使用时更亮?
因为实际的输电线路都有一定的电阻,当晚上达到用电高峰时,接入电路的用电增加,导致主电路的电流增加。因为线路中的电阻是确定的,根据U灯= 220伏-U线,灯泡两端的电压在深夜比晚上高。根据P=U2/R,同样,u大,P大,所以灯泡在晚上比在晚上亮。
为什么灯泡的灯丝在开灯时容易烧坏?
这是因为灯丝的电阻与温度有关,并且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灯打开时,灯丝温度较低,电阻较小。根据I=U/R,如果U是常数,R是小的,I是大的,所以很容易烧坏。
在半夜,如果灯泡两端的电压是220伏,应该串联什么电阻才能使“PZ200-40”灯泡正常发光?
为了使“PZ200-40”灯泡正常发光,两端的电压必须达到220伏,串联电阻r两端的电压应为ur = 230v伏-220伏= 10伏。当灯泡正常发光时,两端的电流为I=P/U=40W/220V=2/11A,因此串联电阻R上的电流IR = I = 2/11A,R = UR/IR = 10V/(2/11A)= 55ω。
如果晚上灯泡两端的电压是210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是多少?
“PZ200-40”灯泡的电阻为R = U2/P =(220伏)2/40瓦= 1210ω。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10伏,因此流经灯泡的电流实际上为210伏/1210ω= 21/11A,使用过程中消耗的实际功率为26.4。(计算表明实际功率小于额定功率,即晚上用的灯泡峰值功耗看起来很暗)。
当使用灯泡时,同样的电流流过灯泡和电线。灯泡和电线都需要产生热量,但实际上灯泡热得足以发光,而电线却无法探测到热量。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灯丝的电阻比电线的电阻大得多。根据焦耳定律Q=I2Rt,当I和T都相同时,电阻R小,则Q小,因此通过电线的电流产生的热量小,这就是为什么灯泡热得足以发光,而电线产生的热量是察觉不到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熟悉的电灯充分利用了电学的物理知识,如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电功率、热等。可见,物理知识离我们并不远,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在我们身边。
上一篇:电灯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