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

紫禁城真的有9999.5间房吗?

科普小知识2022-07-18 14:39:17
...

紫禁城真的有9999.5间房吗?

典型榫卯结构示意图周乾供货图

紫禁城(故宫的前身)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它拥有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好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每一个去故宫的游客都会被它的大量建筑所吸引。自古以来,就有一个民间传说,紫禁城有9999.5间房间。

许多人认为9999.5房间象征着九五计划中皇帝的最高地位。我国古人把数字分为阳和阴,奇数是阳,偶数是阴。9是阳数的极点,也就是最大的单数数,所以古代的皇帝为了表示他们的荣耀而把自己和9联系在一起。5是中间的阳数,表示东、西、南、北和中间的所有空间。数字9和5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标记,即“九五至尊”。那么,排除文化因素,故宫有9999.5个房间的说法对吗?答案是否定的。

在古代建筑领域,被四根柱子包围的空间被称为“一个房间”。自明初紫禁城建成以来,其古建筑经历了明代扩建、明末战争破坏、清代重建和新中国成立后修缮等阶段。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故宫的古建筑数量是不一样的。例如,紫禁城的房屋总数在明朝永乐年间约为8300所,在明朝晚期约为20000所,在清朝约为10000所。

紫禁城始建于1417年,仅用了3年就完工了。它已经完好无损近600年了。这样一个快速、高质量的建设项目,可以反映中国古代大型宫殿规划、组织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性。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储备的科学性。紫禁城的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木材、石头、砖和瓦。这些建筑材料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始于1406年。建造紫禁城所需的楠木来自四川、云南、广西和贵州的深山密林,石头来自北京郊区房山的大石窝村,砖来自山东临清和江苏泸木,琉璃瓦来自北京西部的六里渠村。这些材料仅准备就花了11年时间。为了保证施工进度和巨大施工场地的整洁,明代建宫时采用了场外加工,这是现代建筑工业化的雏形。

据北京编年史《太阳下旧闻考》记载,明初,工部在紫禁城周围设立了神木厂、代木厂、太极厂、黑窑厂、琉璃厂和采石场。其中,神木厂和代木厂是存放木材的地方,太极厂是加工木构件的地方,黑窑厂是烧制青瓦的地方,琉璃厂是烧制玻璃构件的地方,采石场是收集和运输石材的初步加工的地方。紫禁城周围的材料准备充分,包装良好,有利于项目快速有序的发展。

人事组织的科学性。在明朝永乐年间,许多人参与了紫禁城的建设。《史明·史·货殖》对明代北京紫禁城的建筑活动描述如下:“明初,工人和士兵人数众多,北京的两座祠堂、宫殿、城楼和皇家宅邸都是自己建造的。木头和陶瓷墙被收集起来,由工匠制作。人数是一万。”这些工匠分为土、石、木、瓦、油装饰、彩绘、裱糊、建筑材料和其他类型的工作。不同工种之间的有序衔接和熟练配合是工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除了100,000名工匠之外,将近100万劳工参与了紫禁城的建设。如此大量的施工人员被灵活地分布在紫禁城的空间里。施工人员和不同工种互不干扰,有序施工。此外,每个宫殿的建设是同时进行的,使项目进展迅速和顺利。这无疑得益于人员的科学组织和管理。

建筑技术的科学性。紫禁城的古建筑以木制构件为核心骨架。在安装技术方面,每个木制部件通过榫卯连接,即两个相互连接的木制框架,其一端为榫卯形式,另一端为相应的榫卯形式,榫卯插入榫卯中形成连接整体。榫卯连接的安装方法不仅是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建筑差异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意味着工匠只需在现场组装木梁,不仅安装速度快,而且施工质量好,抗震能力强,体现了科学性。

紫禁城里的古建筑在600年里经历了200多次地震,从来没有宫殿建筑倒塌过。紫禁城古建筑建造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的科学表现是风格化的建筑安装方法。虽然紫禁城里有成千上万的古建筑,但这些建筑的风格是固定的。它的屋顶形式无非是硬山、悬山、斜山、屋顶和藏尖屋顶中的一种。紫禁城的古建筑群是由这五种屋顶形式以大大小小的组合安装而成的,就像几个特殊的模子。它具有大规模程式化生产技术的意义。

虽然故宫有9999.5个房间的说法是不正确的,但它能反映出紫禁城内大量的古建筑。不仅如此,这些古建筑可以在3年内完成,从科学建筑的角度来看,可以体现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作者是故宫博物院的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