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研究生培养何以频现质量硬伤
资料来源:www.quanjing.com
这位是记者文彩飞
●目前,许多大学都存在专业硕士教育的问题。他们对专业硕士教育规律重视不够,对专业硕士教育规律的探索积极性不高。
●高等教育改革应以创新为目标,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从本科教育开始,通过研究性教育为博士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一度,研究生是雇主争夺的热点。但是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改变。武汉女研究生担心自己的学历太高,会被拒绝,冒充本科生找工作。在哈尔滨招聘的7186名环卫人员中,有29名研究生被吸引,其中7人被录用...
不久前,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发布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2)。报告指出,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中,各级的学位标准、培养方向和结构类型仍不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还不十分清楚。这些矛盾更多地体现在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教育质量上。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理应承担起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使命。然而,出口被放错了地方,人们不得不问中国的研究生培训出了什么问题。
专业硕士培训:
“特色”不如规模扩张
2009年是专业硕士大规模招生的第一年,只有4万人申请专业硕士。2012年,申请人数达到43万。仅在三年内,专业硕士候选人的数量就增加了近11倍。尽管这一数字仅占当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生总数的23.9%,但要在2015年完成教育部设定的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的比例达到1: 1并不困难。
数量的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毕敦荣教授指出,最大的问题是专业硕士的“学术性”,即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培养没有明显的区别。
根据教育部《关于培养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若干意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理念、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不同,应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课程设置的学术性、指导专业硕士的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以及培训单位和实践单位之间的薄弱环节突出了专业硕士的学术性别邓荣说了。
夏敏拥有上海一所大学的会计学硕士学位。"绝大多数课程与学术硕士相同,只有两三门不同的课程。"理论上,实习应该由学校安排,但他被告知要找到自己的实习单位。这位专业硕士配备了来自学校和企业的“双导师”,但外部导师只是在她开始话题时才露面。"我和一个学习了半年多的学术大师没什么两样。"
北京工业大学学术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战军表示,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的趋同主要体现在一些培养专业硕士历史较短的学校,“由于准备不足,没有及时跟进课程体系改革”。
在他看来,两者之间的“趋同”问题正在高校改革中悄然发生变化,“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使专业硕士的培养适应学位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
王战军建议,一系列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行业和企业的特点,这不同于学术硕士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应重点推动相关行业和企业学者参与课程改革。评估方法应该不同于学术硕士。它不仅应该使用笔试,还应该检查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评估师应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的人员参加。
他把专业硕士学位的改革分为四个步骤。*已经采取了前三个基本步骤——调整招生结构、增加学位类别和扩大培训能力。然而,第四步——培养模式的更深层次的变革应该由学校内部的改革和创新来引领。
毕敦荣肯定了这一点,但现实也让他充满了担忧。“学校的积极探索确实可以解决一些问题。然而,许多大学现在面临着专业硕士教育的问题。他们对专业硕士教育的规律重视不够,探索的主动性不强
"另一方面,*不能无所作为."比如,毕敦荣说,依靠学校单方面解决专业硕士培养问题是不太现实的。*应发挥实习单位与学校之间的桥梁作用,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引导实习单位积极参与专业硕士的培养。
博士培训:
创新不是无源之水
“等一下,我会检查世界上的科学研究进展……”
“不是吗?这个问题在世界上还没有被突破。我们能做什么?”
那些说这种“令人沮丧的话”的人不仅是中国的博士生,而且许多国内学者也常常“谦卑”。
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34位,比前一年下降了5位。
“缺乏创新和科研能力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最大问题。”王战军表示,博士生创新意识不强,缺乏创新自信心,表现在后续研究较多,学术研究中创新性研究较少。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法学教授指出,博士论文中常见的六个问题是主题过时、缺乏命题、缺乏问题意识、缺乏学术总结、结构失衡和缺乏对论证的理解。"有些博士论文的主题已经重复了很多年,甚至题目都一样。"
然而,创新能力的缺乏不能只“怪”博士生,这在培养中存在许多问题。
王战军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博士生导师的整体水平不高。一些博士生导师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学术水平有限。培养高水平的博士生很难。有些学校,有些学科,有些导师带了太多的博士生,而且往往有十几个博士生。他们不能单独阅读博士论文。他们怎么能谈论指导呢?
毕敦荣认为,博士生创新能力不足,制度机制的约束更值得关注。在招生过程中,博士生导师没有招生自主权。只有在考生通过统一考试后,他们才能发表一些有选择性的意见。因此,不可能招收到导师认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培养前景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导师不知道,更无助."
21世纪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熊丙奇补充说,即使在博士培训课程中,大多数博士生也是按照普通课程进行培训,并根据国防要求发表论文。换句话说,这个过程不是由博士生导师来培养学生,而是根据学校的统一要求。因此,博士生导师很难对博士生培养质量负责。
在博士生准备毕业的过程中,“没有失败”的考核方式进一步制约着博士生的创新。“即使一个博士生经过严格的训练,有很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如果不能产生所谓的成果,也会影响他的毕业。”王战军说。
博士生培养的*和机制问题亟待解决,但要从根本上提高博士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考虑社会环境。
事实上,博士生的创新是整个教育过程的自然延续。“不可能出现本科教育质量不高但研究生教育质量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不高但博士教育质量高的情况。”熊丙奇说,无论是博士生、硕士生还是本科生,同样的问题都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制度下。
别登荣同意了。在他看来,一个人追求创新的能力应该在整个高等教育过程中得到培养。高等教育改革应以创新为目标,从本科教育到博士教育,从本科教育开始,通过研究性教育为博士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私立大学招收研究生:
如何与公立大学竞争
"这会导致新一轮学术贬值吗?""办学质量能与公立大学相比吗?"“未来的社会接受度是多少?”自2012年五所民办高校获得专业硕士学位以来,社会纠纷从未停止。
目前,距离民办高校的第一个硕士学位还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人们的种种疑虑难以得到解答。然而,“民办高校研究生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的观点是不容置疑的。
王战军表示,与公立大学相比,私立大学首次获准招收研究生,并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精力培养和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层次、高水平专业人才。然而,人才培养毕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民办高校过去从未开设过研究生教育,其师资队伍、课程建设和学生管理都不如公办高校。
“事实上,在民办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我们必须摆脱外界的不良看法,不仅要满足基本的培养要求,还要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这要优于公立高校。”王战军说,表征涉及课程、课堂教学和实践能否与社会紧密联系。民办高校更注重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如果能充分发挥机制的灵活性,创新专业硕士的实践培养模式,就有可能走在公立高校的前面。
他认为,民办高校如果能抓住制度创新,取得培养成果,对整个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熊丙奇认为,应该从根本上保证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平等,改革应该真正触及本质&废除国家承认学历制度,实行自主招生和学位授予。
他解释说,高校组织自己的研究生教育,自我授予学位和社会认可是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长期模式。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定位开展研究生培养。一旦其培训质量得到社会的认可,学生将选择参加考试。没有这样的制度,很多人仍然会有这样的心态:民办高校的硕士学位水平较低,最好选择公立高校,这不利于解决民办高校研究生招生吸引力不足、社会评价低的问题。
《中国科学日报》(第五版《大学周刊》,2013年1月24日)
下一篇:买回的富贵竹要怎么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