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
今年是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李勋诞辰100周年。他是我科研工作的启蒙老师。作为一名学生和助手,我和他一起工作了30多年,直到1983年,李勋先生在去昆明调查的路上去世。
早期,科学院决定在原*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建立一批新的研究所,并从国外挑选著名科学家负责筹备工作。当时,除了华先生创办的数学研究所和先生创办的仪器研究所之外,还有李勋先生在北京街三号住院部创办的金属研究所。李迅先生和王大珩先生的办公室相邻。这两位科学家在英国已经认识很久了。他们非常平易近人,非常乐意与我们的年轻人交谈。我们听说李迅先生在谢菲尔德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十年后获得了硕士学位。我不知道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后来,我从王大珩先生那里听说,只有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系是英国*批准授予冶金博士学位的唯一机构。获胜者必须是有杰出学术贡献的科学家。第一位获奖者发明了不锈钢,李迅先生是第二位。这是由于他在钢的氢脆研究方面的杰出成就。
李勋先生发明的测氢仪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解决了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当氢脆发生时,无法精确测量钢中的氢含量。氢测定仪的发明将氢含量的测定从以前的定性描述提升到定量描述,并明确指出只有当钢中氢含量达到阈值(≥3ml/100g)时才会发生氢脆。李勋先生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了钢中氢脆的滞后现象,即钢中的氢含量达到阈值后并不立即开裂,而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产生开裂现象,称为“氢脆孕育期”。在研究了氢脆在各种钢中的能量变化和扩散规律后,李勋发现高温氢以原子态扩散到钢的缺陷(深陷阱)中。原子氢结合成分子氢,分子氢不能迁移和扩散,并在陷阱中不断积累,产生巨大的压力。一旦氢压达到钢的断裂强度,就会引发微裂纹,氢脆是由裂纹扩散引起的,这就是所谓的高压氢脆理论。这一理论得到了同行学者的认可,李勋先生也被誉为为钢铁氢脆奠定科学基础的先驱,并获得了冶金学博士学位。金属间化合物基合金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材料,其氢脆仍然遵循高压氢脆机制。
李勋先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敬业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三个重要选择。
首先,在郭沫若总统的邀请下,他毅然放弃了在英国的良好工作条件和丰厚的物质福利,选择了回到一切都成了废墟的新中国,计划建立一个金属研究所。今天,让李勋先生感到欣慰的是,他努力工作了30多年的金属研究所,已经在国内外闻名遐迩。
第二次是关于地址的选择。科学院最初计划在首都北京建立这个研究所。当时,李勋放弃了在国家文化政治中心北京建研究所的想法,在得到东北人民*重工业部长王鹤寿的盛情邀请后,选择了迁往沈阳。他向筹备人员解释说,沈阳位于鞍钢、福州、本溪、大连钢厂的中心地带,有利于直接了解冶金企业的实际生产情况,更有利于为钢铁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个选择是:金属研究所最初设立了六个研究室。李勋知道,国内冶金工业生产技术远远落后于英国等西方国家,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提高冶金技术水平是重中之重。为此,李勋放弃了他的物理冶金专业,把它交给了负责物理冶金研究室的张培林先生。他还担任另一个冶炼物理化学研究室的主任。李勋先生亲自指导钢中气体和钢的质量等课题,建立了国内第一台氢气测定仪和夹杂物测定技术,为提高钢的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和手段。当时,金属学会还为全国主要钢铁企业的技术人员举办了培训班,培训了一批业务骨干,以迅速提高全国钢铁质量。
这三个选择充满了李勋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这三个弃权体现了他开放的心态和人格魅力,为了国家事业的发展,他愿意不计个人得失地承担。它们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也是人生的精神财富。
李勋先生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良好学风的建立。在筹建金属研究所之初,李勋先生得知,除了那些不学冶金和材料的学生之外,我们新来的五名大学生不是在学物理就是在学化学。他要求我们参加冶金辅导班。那时,医院里没有教室。他在走廊的尽头做了一次演讲,并给我们上了第一课铁碳二元平衡图。通过这一课,我们了解到钢和铁的区别在于碳含量,而纯铁有相变温度和磁转变温度。他还邀请了葛廷水先生为我们做金属物理讲座,朱娇教授为我们做电冶金讲座。1951年底,筹建处迁至沈阳。东北分院院长严济慈派行政人员参加了学院的筹备工作。李迅先生立即将我们分别送到福冈中心实验室实习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习。1953年,当金属研究所的研究大楼竣工时,李勋主任在大学的暑假期间组织了一个暑期学校。他聘请知名教授教授一系列课程:材料力学、金属电子学、量子力学等。所有参与者都被要求参加考试并宣布考试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出乎意料的是,李勋宣布他也将参加学习和考试,并宣布他的成绩。我们不明白为什么一等教授会这样做。一个偶然的机会揭示了这个秘密。原来,李迅主任了解到,有些学生以科研工作繁忙为由,要求不要公布他们的成绩。李勋先生没有批评,而是采取了一种堪称楷模的方法。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他以普通会员的身份参加考试并公布成绩。这一举动极大地鼓舞了所有的学生。当时,金属研究所的科研大楼彻夜灯火通明,周日也不例外。研究人员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种强烈的学习风格一直延续到今天,并已成为金属的无形潜力和繁荣发展的源泉。
上一篇:贝努小行星上惊现水踪迹
推荐阅读